医疗机械

机械设备行业研究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新兴产

发布时间:2022/9/19 17:04:23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海证券,范益民)

1、年中期投资策略

1.1、今年以来行业指数表现平稳

年以来,机械行业指数(中信一级)累计涨幅为2.85%(截止7月9日),整体表现强于沪深指数-3.76%涨幅,弱于创业板指数10.8%涨幅。

从全行业横向比较看,年以来(截止6月30日),机械行业整体市场表现处于中游水平;基础化工、钢铁、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煤炭等板块涨幅居前。

从历史维度看,机械行业年以来平均市盈率为34.3倍(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当前机械行业市盈率28.2倍,低于均值;市净率方面,机械行业年以来平均市净率为3.09倍(整体法),当前机械行业市盈率3.31倍,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1.2、疫情后机械行业业绩恢复较为显著

机械行业(申万一级)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为亿元,同比提升56.0%;实现净利润为亿元,同比提升%。营收和利润出现双升,疫情后行业整体恢复显著。

机械行业年第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净流出亿元。机械行业年第一季度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1.44pct至4.70%;销售费用率由5.21%下降至4.37%;财务费用率有所下滑,由1.91%下降至0.72%。行业整体毛利率为15.5%,同比上年同期下滑0.9pct;行业整体净利率提升明显,由上年同期的4.81%上升至9.09%。

1.3、年中期投资策略: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新兴产业风云际会

我国对智能装备的需求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匹配,而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以半导体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孕育了产业革命和重大的发展机遇,对半导体设备、锂电设备、光伏设备等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新兴产业风云际会,智能装备结构性的高景气将持续,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工控行业:疫情及内循环基调加速进口替代,国产品牌有望借疫情切入到大型自动化设备公司采购体系,并将在其他自动化设备领域和国产品牌有更深入的合作,客户将得到沉淀。中长期看,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力紧缺、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需求的多元化必然要通过“机器替人”来解决。低质、低价、低端工业自动化品牌已不能满足国内制造业对品质的需求,逐渐被市场淘汰。国产品牌龙头依靠本土化优势、服务优势、工程师红利加速缩小市场份额差距,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靠拢,龙头企业的“阿尔法”更为明显。

检验检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行业保持快速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对检验检测行业持续产生新需求,此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监管的加强也为检验检测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驱动力。我国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国内检验检测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简政放权”和“放管服”的政策红利下第三方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可以借助资本市场以较低的费用进行融资,在综合化扩张和推动行业整合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并推动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数控机床: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在年为全球第二,而整体看我国数控机床企业目前仍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西方国家还通过“瓦森纳协定”对我国进口和引进高端机床及技术进行管制,我国在高端机床领域亟需实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我国机床行业“国退民进”,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机床行业的主导。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加速转型的时期,精密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生产制造过程高度依赖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新兴行业的崛起为数控机床行业提供了新的成长点,同时促进机床行业向更高端高技术含量的市场突破,推动高速、高精、高效、高稳定性、智能化、多轴化、复合化等数控机床的发展。

锂电设备:在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了新一轮新能源行业的刺激政策。随着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逐步成熟,丰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使用环境也在逐步优化和改进,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动力电池的强劲需求。现在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对前中后段生产工艺均有布局,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具备完全自主可控的能力。

光伏设备:我国近年来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累计装机量和新增装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光伏政策的落实和光伏项目的推进,海外市场空间持续打开,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有望上升,进一步释放国内光伏产能。光伏行业技术迭代十分迅速,每一次技术迭代都能使产品获得更高的效率,同时还具备更低的生产成本。P型PERC电池在较长时间内仍将是光伏电池主流,未来一段时间内N型TOPCon电池由于其高设备兼容性或将得到青睐成为后PERC时代的过渡性选择,且主要是现存产能的升级而非新建产线。随着HJT电池降本增效的不断进行,产业化不断成熟,HJT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光伏电池技术,HJT设备厂商将受益技术迭代和HJT产线订单需求增长。

2、工控:进口替代加速,“阿尔法”彰显

2.1、PLC是自动化控制系统核心

年PLC市场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比增长11.6%,市场规模达亿元。虽然年整体受到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显著下滑,但我国较快速实现疫情蔓延的控制,制造业快速复苏对国内市场带来正面影响,PLC市场持续复苏;而我国在“新基建”推动下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带动整体市场的需求向好。

OEM行业是PLC的主力市场。据MIR,年我国PLC在OEM行业市场规模为90.9亿元,占PLC整体市场份额达69.9%,其中电子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电池制造设备、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细分领域分别占据13.2%、11%、8.0%、7.6%的市场份额;年我国PLC在项目型市场规模为39.1亿元,占PLC整体市场份额为30.1%,主要包括冶金、汽车、市政及公共设施、化工等市场,占比分别为18.5%、12.6%、17.9%、7.2%。

PLC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小型到大型,技术壁垒逐渐提高,进口替代难度也逐级上升。年,西门子以57.5亿元占据市场首位,而三菱和欧姆龙则分别凭借其在OEM市场传统优势和高性价比,分列二、三位。在大中型PLC市场,西门子、三菱、罗克韦尔位列前三,欧姆龙和施耐德紧随其后;小型PLC主要用于OEM用户,目前在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的厂商是西门子和三菱。

2.2、产业升级助力伺服成长空间打开

伺服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发展前景向好。我国通用伺服市场规模年提升至亿元。年,受到疫情冲击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下滑明显,中国经济在年第一季度出现断崖式下滑;第二季度起,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投资增速稳步回升,年下半年传统行业大面积回暖。预计随着5G的商用速度的加快、3C半导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机器换人需求增加,下一代电池、光伏设备的兴起,以及国家对设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倡导,中国通用伺服市场将会保持平稳增长。

新兴行业提升伺服市场天花板。目前,机床工具、包装机械、纺织机械、塑料机械等传统OEM行业仍然是伺服系统的主要市场;而近年来伴随电子半导体、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释放更多对于伺服产品的需求,将为伺服市场带来新的增长驱动力。

日系品牌领跑,国产品牌进口替代进行时。我国伺服系统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且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外资厂商占据。据MIR,我国年通用伺服市场,前三名被日系品牌占据,Yaskawa市场份额占比11.3%,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Mitsubishi和Panasonic,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10.5%和9.9%。近年,本土厂商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和本土化售后服务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汇川市占率已超过10%,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已扩张至27%,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2.3、机器视觉新蓝海新机遇

国内机器视觉起步较晚,国际机器视觉市场的高端市场目前仍主要被美、德、日品牌占据。美国康耐视(Cognex)、国家仪器(NI),德国巴斯勒(Basler)、伊斯拉视像(ISRAVision),日本基恩士(Keyence)、欧姆龙(Omron)等都是在机器视觉领域拥有技术积累和良好客户口碑的国际巨头公司。其中康耐视和基恩士作为全球机器视觉行业的两大巨头。

国内机器视觉行业竞争格局较分散,在核心零部件上国外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与销售优势。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全景图谱》,目前进入中国的国际机器视觉品牌已有多家,中国本土的机器视觉品牌有多家,各类产品代理商超过家,系统集成商也有超过家。可见,国内机器视觉企业以产品代理商与系统集成商为主,在机器视觉产业链上游领域布局较少,在机器视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能力上不及国外老牌公司雄厚,因此中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一线品牌主导。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的兴起,国内机器视觉行业顺势迎来快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从8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年7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2.3%。我国机器视觉市场从8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年市场规模达65亿元,8-年复合增速32.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

看未来,实现进口替代的路径由易到难,先后是光源、相机、镜头、开发软件;机器视觉设备应用如火如荼,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已较为普遍。而随着国内制造升级,全球高端制造产能向我国转移,将同步提高对高端精密机器视觉设备的需求,如面板前中段制程和半导体检测设备也正逐渐实现进口替代。这将进一步促进国内机器视觉部件和设备厂商的技术迭代,并提升对应用工艺的理解。

随着机器视觉硬件方案的不断成熟和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软件在各种应用解决方案、3D算法、深度学习能力的不断完善,机器视觉在电子产业(如PCB、FPC、面板、半导体等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提高,并加快向食品饮料、医药等其他领域渗透,预计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

机器视觉核心部件和设备企业盈利能力优异,行业成长性和进口替代的庞大空间是国内机器视觉企业的历史性机遇。年,机器视觉国际巨头基恩士和康耐视毛利率分别为81.93%/74.55%,净利率分别为36.66%/21.72%,而国内以光源为主打产品的奥普特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73.94%/38.01%。

在机器视觉设备领域,相关企业毛利率普遍在35-50%的较高水平。随着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的加快,将降低机器视觉应用成本,提升国内机器视觉设备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推动机器视觉在智能装备领域的普及。

3、检验检测:长坡厚雪的黄金赛道

3.1、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稳步发展

由于检验检测行业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近年来全球检验检测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年全球检验检测市场规模超过1.56万亿元。目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行业保持快速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对检验检测行业持续产生新需求,此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监管的加强也为检验检测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年-年,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营业收入CAGR为15%,约为同期我国GDP增速的两倍,是全球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相关从业人员数量等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数据,截至年末,我国获得资质认定的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共有家,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67亿份,从业人员.19万人,拥有各类仪器设备万台套,全部仪器设备资产原值亿元,检验检测机构面积万平方米。

3.2、新兴领域为检验检测注入活力

从下游产业来看,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覆盖面已经较为广泛,包含建设工程、环境检测、建筑材料、机动车检验、电子电器、食品及接触材料等。

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医学、电力、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在检验检测市场上的发展潜力大,-年相关营收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年新兴领域受疫情影响增长速度放缓,共实现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13%,增幅较上年下降17.03pct。相比较而言,传统领域(包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环境与环保(不包括环境监测)、食品、机动车检验、农林牧渔)年营收增速为8.91%,增速较上年下降0.98pct。总体上新兴领域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年的15.7%上升到年的16.7%,传统领域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年的47.1%下降到年的39.5%。随着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将重新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3.3、集约化和市场化趋势明显

由于检验认证行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全过程”、“全领域”,其市场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各个细分领域的检验认证业务相对独立,小微型机构数量大、服务半径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数在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4%,73.4%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从市场化竞争角度看,相比于大型检验检测机构来说,小型机构在公信力、客户覆盖范围、服务内容、政策导向,检测设备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劣势。

从国内外检验检测企业发展历程看,检验检测机构需要通过新设实验室、并购优质标的的方式扩大规模、扩张服务网络。目前国内检验检测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小检验检测机构难以负担高额的固定资产支出、在建工程投入、对外投资等资本支出。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可以借助资本市场以较低的费用进行融资,在综合化扩张和推动行业整合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年收入一千万以上)检验检测机构在数量上和比例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中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家,同比增长10.7%,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3.1%,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7.4%,集约化发展趋势显著。

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事业性质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奠定了我国检测事业早期发展的基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丰富多样的检测认证需求,在“简政放权”和“放管服”的政策红利下第三方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增加,占比从年末的26.6%上升到年末的55.8%。

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全年取得营收亿元,较年增长18.4%,高于全国检验检测行业年增长率7.25pct。随着开拓更多的检验检测业务领域,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有望加速发展。据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预测,未来民营机构业务增速高达30%,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4、数控机床:大而不强,高端亟需自主可控

4.1、我国数控机床市场庞大,高端受封锁而紧缺

得益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对于数控机床的需求逐年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全球数控机床产业规模约为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全球数控机床主要生产国为中国、日本和德国。年全球数控机床产业规模中日本占比32.1%位居首位,中国以31.5%位居第二,其后是占比17.2%的德国。

全球看,不同国家由于发展的历史和阶段不一样,数控机床产品特点也不尽相同。日本重点发展数控系统,机床企业注重向上游材料、部件布局,一体化开发核心产品;德国重视数控机床和配套件的高、精、尖和实用性,各种功能部件研发生产高度专业化,在质量、性能上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在数控机床设计、制造和基础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掌握了高端机床加工过程的仿真建模。

我国机床行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在技术和市场规模方面均实现较大突破。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产销国,但同时也是贸易弱国。据Gardner统计,我国机床贸易平衡连续多年位居末位,是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此外,我国数控机床企业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瓦森纳协定”对我国进口和引进高端机床及技术进行管制,我国在高端机床领域亟需实现自主可控。

年,我国数控机床共出口4.46万台,同比减少31.7%,出口金额同比小幅增长1.29%至67.1亿元,出口机床均价为15.1万元/台;数控机床进口数量为1.03万台,同比减少28.4%,进口金额亿元,同比减少10.6%,进口机床均价为万元/台,约为出口机床均价的13倍。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数控机床的出口,且数量超过进口量,但机床行业实际上大而不强,价格高昂、技术门槛高的高端数控机床仍未摆脱进口依赖的现状。

4.2、民营企业迎来机遇,有望受益国产替代

我国机床行业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建国初期,我国基本没有机床工业,“一五”期间建立了18家机床厂,被称为“十八罗汉机床厂”,到年底,我国累计生产通用机床种,年产量2.8万台,向全国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了10.4万台机床。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机床行业进入数控机床发展期。从“六五”期间至“九五”期间,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机床产量由59万提升至80万台,数控机床由台大幅提升至47台,数控品种增加了十余倍至种。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机床行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迅速发展,并逐渐步入成熟期。与此同时,我国机床行业结构发生了“国退民进”的变化,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机床行业的主导。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加速转型的时期,精密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生产制造过程高度依赖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新兴行业的崛起为数控机床行业提供了新的成长点,同时促进机床行业向更高端高技术含量的市场突破,推动高速、高精、高效、高稳定性、智能化、多轴化、复合化等数控机床的发展。

“中国制造”将高档数控机床列为未来十年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并提出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目标:到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到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随着机床行业产品结构升级,政策支持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国产品牌认可度的提升,高端数控机床厂商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5、锂电设备:扩产潮下百花齐放

5.1、电动化趋势蔚然成风

从全球和中国的数据来看,汽车总量市场已经饱和甚至开始萎缩,到年汽车销量连续三年下滑。反观新能源汽车市场则活力满满,国内外早期的补贴和扶持政策已见成效,随着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逐步成熟,丰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使用环境也在逐步优化和改进,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全球和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连续高速增长之后,年受到补贴退坡等影响略有调整,年不惧疫情逆势上涨。

在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了新一轮新能源行业的刺激政策,包括欧洲提出的《年气候目标计划》、中国提出的“年碳达峰、年碳中和”的总体目标,以及美国拜登政府计划推行的一揽子计划等。新能源汽车比例作为直观有效的指标被广泛用作政策抓手,各国相继宣布了各自的汽车电动化规划进程。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4.2%,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5.4%,相比动辄30%的目标尚属起步阶段,成长空间广阔。起点研究院数据显示,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有望突破万辆,对应的动力电池需求将超过GWh,动力电池年复合增速将超过30%。

5.2、国产锂电设备性价比高,订单充足

经过多年发展国产锂电生产设备的技术精度、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部分产品如涂布机、卷绕机、分容化成机等的技术指标及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由于进口设备价格高,售后服务时间长及维护费用高,近年来锂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国产化率稳步提升。据高工锂电统计,年中国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此外部分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军欧美电池和主机厂供应链。

电动化浪潮下电池厂商都在大规模扩充电池产能,为配合产能落地,众电池厂商开始大额设备采购,截至年5月,仅宁德时代在不到7个月内累计派发的订单就已超过亿元,国内各锂电设备厂商订单充足。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以及国外LG化学、三星、SKI、松下共7家全球龙头电池厂截至年底规划新增产能超1TWh,其中大部分新增产能将于年之前投产,以锂电池单GWh设备投资额2亿元计算,新增设备投资额合计超0亿元,可以预见下半年还会有更多订单落地。

5.3、注叠片技术发展

锂电池生产中大多工序随着技术进步设备呈现出前后迭代的特征,然而中段却发展出了两条平行互斥的路线,叠片工艺相比卷绕虽然有一致性要求高、生产效率低等缺点,但是未来动力电池发展的大势所趋。业内普遍认为大模组、大电芯是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卷绕工艺将越来越难满足要求。从性能上来看叠片工艺也有明显优势,相同条件下,叠片工艺可以使电池能量密度提高5%,循环寿命提高10%,材料成本降低5%。

国内在叠片机技术上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热复合卷叠的专利掌握在LG化学手中,热复合堆叠方面国内先导智能、吉阳智能、赢合科技等都在研发相关设备,但生产效率上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上卷绕工艺占绝对优势地位,与此相对的是,国际市场上叠片工艺蓬勃发展。EVSales数据显示,年欧洲销量前20名的电动汽车中,有15款车型采用了软包电池(使用叠片工艺生产),包括戴姆勒、日产、雷诺、大众、现代、奥迪、沃尔沃等,市场占比超过70%。

如今国内卷绕工艺为主的格局一定程度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年动力电池白名单的制定一方面保护了本土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同时也把在软包电池和叠片工艺上技术积累深厚的日韩企业排除在外,宁德时代等国内厂商的产品布局也就成为了国内市场长期以来的市场格局。随着国产叠片机性能的提升、国外汽车厂商订单的刺激及其日韩电池企业卷土重来,国内叠片工艺市场份额有望快速追赶,卷绕工艺一边倒的格局将发生改变。

6、光伏设备:景气高涨,后PERC时代HJT接棒

6.1、光伏行业保持高景气度

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之一,其发电过程简单、不排放污染物、碳排放量低,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8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