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疗机械 >> 医疗机械前景 >> 骨科行业深度报告水大鱼大,老龄化与政策驱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骨科产业链概览
1.1.骨科耗材植入物五大类
骨科医疗植入器械,是骨科医疗器械最主要的构成。本研究主要针对骨科植入类器械,其是医疗器械细分行业最大的子行业之一。骨科植入耗材产品,指的是通过手术植入人体,可以起到替代、支撑人体骨骼或者可以定位修复骨骼、关节、软骨等组织的器材材料,因为长期植入人体,对人体的生命和健康有着重大影响,一般属于三类植入耗材,而一类二类主要在体外起到辅助作用的例如骨科外固定支架,没特殊说明则不在本研究的范畴;因为骨科植入耗材价值相对较高,其是高值耗材的典型代表。
目前,骨科植入器械按照植入治疗部位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运动医学类、颅颌面外科类。
创伤类植入耗材产品:主要用于上下肢、骨盆、髋部、手部及足踝等部位的病理性、创伤性骨折修复或矫形需要等的外科治疗。创伤类常用的器械主要耗材包括骨钉、髓内钉、金属接骨板、外固定架等;一般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髓内固定,外固定器械主要包括钢板、螺钉,髓内固定主要是髓内针(钉),根据手术医生的喜好程度和手法来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
脊柱类植入耗材产品:主要用于由创伤、退变、畸形或其他病理原因造成的各类脊柱疾患的外科治疗。产品包括椎弓根螺钉系统、脊柱接骨板系统、椎间融合器系列等各类脊柱内固定装置。
关节类植入物耗材:主要用于创伤、关节炎等关节部位病变的修复,主要耗材人工膝、髋、肘、肩、指、趾关节等,其中髋关节和膝关节合计超过95%。
运动医学植入类耗材:主要用于关节、软组织相关的损伤治疗与康复,如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游离体(滑膜软骨瘤病)等。产品包括关节
镜系统(包括主镜系统和动力刨削系统等)、重建系统(界面钉、带袢板)和修复类(半月板修复系统、人工韧带等),当前涉足国内企业较少,属于新兴领域。
神经外科类植入耗材产品:主要用于颅骨骨块固定或缺损修复、颌面部骨折或矫形截骨固定术等外科治疗。产品包括颌面钛网、颌面接骨板、颅骨钛网、颅骨接骨板及螺钉等内固定系统。下文把颌面外科囊括进来,归类为颅颌面外科。
1.2.骨科产业链:材料科学发展与工艺引领的产业发展
骨科器械整体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是加工工厂和材料提供商、中游主要是厂家、下游则是服务提供商包括配送商、医院。
骨科植入耗材对上游的材料要求较高,要求必须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力学相容性的弹性模量与骨接近、有较强的可加工性、抗耐磨、成本不高等。目前涉及的主要材料包括不锈钢、金属合金、医用钛材、无机非金属材料(羟基磷灰石等)、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PEEK)和可吸收材料材料如聚乳酸等。实际上,骨科的发展,是随着材料学的发展而来,骨科从早期的钢铁铜等常见材料的使用,到后来迭代更新,逐渐开始在金属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甚至可吸收材料等方面的发展,更新迭代还在持续。因为材料长期植入人体内,所以对于材料的安全性就尤其重视,核心关键的材料,海外进口居多,如关节的生物陶瓷提供商德国CeramTec公司,例如椎间融合区的聚醚醚酮PEEK材料大部分来源于英国Invibio公司。而国内可以提供一般金属合金或者做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的公司主要分布在陕西和江苏一带。材料成本一般占厂家成本项的30-70%,根据不同的材料属性来确定。
骨科植入耗材中游则是耗材生产厂家,主要是生产各项临床应用的产品,国外比较典型的包括强生医疗、美敦力、史赛克、施乐辉、捷迈邦美等,国内典型代表包括大博医疗、凯利泰、威高股份、爱康医疗等。拥有产品技术专利、生产的工艺专利knowhow、注册证、完整的生产体系、进院、代理商管理等。在经销商模式下,骨科厂家毛利率60-90%。
医院终端,骨科医生是最终的使用用户。而经销商和配医院之间,负责产品配送、骨科手术工具提供、组织部分学术会议等功能。骨科对代理商相对更加依赖,主要原因包括骨科产品类别型号多、需要给医生提供跟台的服务、参与学术会议等。
就成本传导链条看,医院终端的价格设置为元,厂家把产品卖给经销商价格为25-40元,厂家毛利按70%计算,上游材料占厂家出货成本的按50%计算,则上游材料的价格约为3.5-6元。骨科厂家的knowhow、产品注册、材料的制造和工艺、销售市场管理运营,都构成了高毛利的因素。
1.3.销售模式:经销模式为主,直销模式较少,临床对厂家服务要求高
骨科耗材的销售主要是经销为主,厂家把产品卖给经销商,经销商组建销售团队,配合着厂家的销售,医院。在非两票制下,可以由生产企业,经过多家经销商,医院;两票制要求下,那就是厂家通过配送商,医院,而原来起到进院、商务活动、跟台的经销商转变为服务商,给医院提供学术活动组织和跟台的服务。
年12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公示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数据库第一批医用耗材信息的通知》,共条目录、.万个规格型号,包含了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骨科材料、神经外科材料、吻合器、眼科等17大类医用耗材。条目录中,其中骨科材料的数量最多,高达条,占比约61%;紧接着是基础卫生材料达条,而非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吻合器及附件、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紧随其后,均有0条目录以上。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到,骨科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是其他产品可以比拟。
2.全球骨科器械产业纵横捭阖终成五大霸主
2.1.全球骨科植入物市场规模亿美元排名器械细分第四
根据EvaluateMedTech,骨科相关的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细分行业排名第四,仅次于IVD、心血管和影像系统,年全球的销售为亿美元,年将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为3.7%。
按照EvaluateMed的测算,强生医疗骨科业务年以88.23亿美元的收入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的24.2%,为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捷迈邦美收入74.06亿美元,市场占有率20.3%;史赛克市占率16.3%,美敦力市占率8.3%,市场集中度CR4为69.1%,行业高度集中。骨科细分众多,每一类细分从研发和销售方面要求能力和资源不同,实力强劲的公司,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公司的自有研发和产品改进,以及对新的公司进行并购。
2.2.并购扩充产品线和国际化推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目前,全球大型骨科器械公司均为国际化公司,销售分布在全球各地。并且通过持续的并购,不断扩展骨科产品线,逐渐成长为行业龙头。
如强生医疗51.1%的业务收入来源于美洲,20.5%来源于欧洲,19.2%来源于亚太;而捷迈邦美61.3%的业务来源于美洲,21.8%来源于欧洲、非洲和中东,16.9%来源于亚太地区。清晰看到,国外骨科巨头具体的业务收入不依赖于单一国家。
就强生医疗器械来看,其年35亿美元并购DEPUY以及年亿美元并购Synthes是其在骨科最重要的步伐。整个强生骨科发展路径看,强生医疗年并购Codman切入神经外科,年代开始进入关节领域,直到年强生通过并购DEPUY奠定了在骨科的地位;年,强生与运动医学厂家Mitek合作,丰富了其骨科新的领域,自此,强生的骨科覆盖了创伤、脊柱、关节、运动医学和神经外科。直到年,强生并购Synthes,进一步补强其在创伤和脊柱的产品线,同时把骨科医生培训金标准机构AO组织纳入旗下,奠定了强生在骨科无可撼动的地位。年,强生并购OliveMedical,一家为微创手术提供高清晰度可视化系统的供应商,补充了运动医学Mitek的产品线;年,强生切入3D打印领域,获得TRS公司的3D打印技术;年7月,强生收购脊柱外科手术公司Sentio;年2月,强生宣布收购Orthotaxy公司,用以开发骨科下一代机器人辅助手术平台;年9月,强生医疗宣布收购德国3D打印脊柱植入物制造商EmergingImplantTechnologies,意在扩大骨科应用。年,强生以34亿美元现金对价收购手术机器人公司Auris(还有23.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至今,强生在传统骨科耗材领域成为行业领先,其通过并购布局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也进一步加强其在骨科领域的地位。
捷迈邦美ZimmerBiomet,实际上是捷迈公司(骨科排名第三)年以.5亿美元并购邦美公司(骨科排名第四)而来。捷迈成立于年,一开始是创伤类骨科业务,年研发出髋关节,年并购雅培的脊柱业务,年并购中国著名关节公司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从而深耕中国,年和Biomet合并为一家公司并改名为捷迈邦美,捷迈邦美从而在骨科领域一跃成为第二,年相继并购了Cayenne运动医学业务和法国脊柱公司LDR以及13.2亿美元并购手术导航公司MedtechSA,Medtech旗下就是骨科著名的骨科机器人公司RosaBrain和RosaSpine机器人辅助手术平台。
骨科排名第三的史赛克,也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成为骨科领头羊,成立于年,年并购Osteonics进入骨科关节领域,年收购DIMSA进入骨科脊柱领域,年并购Osteo进入创伤领域,年并购骨科脊柱公司SpineCore,年收购骨科固定支架公司Orthovita,年7.64亿美元收购中国骨科公司创生医疗并同年17亿美元并购手术机器人Mako,年并购骨肿瘤植入物公司Stanmore,年14亿美元并购了微创脊柱公司K2M,年相继并购了肩关节领域公司以色列Orthospace、骨科影像设备公司Mobius和Wright医疗的四肢创伤业务。
3.中国骨科行业水大鱼小,有望水大鱼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统计,我国大陆年骨科手术总量达万例,并在-年间保持10-15%的增速增长。医院采购价统计口径,年中国骨科器械市场规模约为亿元人民币,仅为美国市场的37.5%。年中国骨科器械市场的年增速约为16.3%,-年美国骨科器械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2.8%,中国的增速接近美国市场增速的6倍。但是人口角度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产品可及性和可支付性的提高,中国骨科器械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而在骨科细分类别结构上,IQVIA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创伤占比32%,增长15.4%,美国创伤占比仅为17%,增长仅有1.0%;中国关节占比24%,增速20.8%高速增长,而美国关节占比39%,为美国骨科最大的类别,但是增速仅有2.1%;中国脊柱占比29%,增速17.2%,而美国脊柱占比22%,增速3.9%。在占比上,运动医学这个相对新的领域中美差不多,但是中国的增速24.3%,美国6.5%。中国骨科各个细分原本就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四大类骨科细分结构的腾挪,也预示着国内骨科在未来依旧存在大机会。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占比在逐步提高。根据卫生统计年鉴,目前国内65岁以上的人数年为1.23亿,到了年为1.67亿。老年是疾病高发的阶段,而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慢性病疾病发生逐渐增加。根据WHO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年中国2.02亿老年人口中,有超过万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多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诸如缺血性心脏病、癌症、脑卒中、关节炎和老年痴呆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绝对数字将持续增加。
而从渗透率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目前中国差距还是巨大,创伤来看,美国的渗透率是21.9%,而中国仅是4.9%;脊柱来看,美国是3.8%,中国1.5%,关节领域,美国是43%,中国是0.6%。在关节领域的渗透率差距巨大,而创伤和脊柱依旧有比较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骨科植入物市场年的市场份额,前20名有6家是进口厂家,其中top5均为进口厂家,分别为强生13.11%、捷迈邦美8.67%、史赛克6.56%、美敦力5.14%、施乐辉4.4%,集中度CR5为37.93%,进口厂家占着绝对优势的位置;而国内的威高股份以4.05%市占率紧随其后,大博医疗2.86%位列国产第二,国产公司规模相对都很小。集中度来看,CR20市占率为57.34%,可见国内还存在众多收入在几百万上千万元的小骨科厂家,借助其地域优势,深耕在所在地区域。
3.1.进口替代充分的骨科创伤,未来看渗透率持续提升
创伤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骨科细分,占骨科市场约32%,也是国产化比例最高的细分领域,国产占比达68%。年开展手术例数大约万例,相比年增速为12%,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年手术量的增速为9.1%。而年至年,中国创伤类植入耗材市场的销售收入由38亿元增长至7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4.82%,略低于骨科植入耗材市场的整体增速。创伤类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开发较充分,是目前我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最大的细分类别。预计至年创伤类植入耗材市场销售额将达到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13.3%。
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年中国骨科创伤市场,骨科创伤领域的产品占比中钢板占比25%,髓内钉占比21%,接骨板15.2%,固定架7.7%。而产品使用场景,医院占比36.16%,医院占比49.87%。
根据南方医药研究所数据,年我国骨科创伤类耗材市场占比中,强生医疗排名第一,为14.86%,其次为史赛克8.42%,而大博医疗和威高股份两家分别以5.8%和5.45%排名第三和第四。市场集中度CR5的市占率不到40%,还有众多小规模的厂家分布在南京、天津、北京、浙江等地方。
实际上,进口公司与国产公司在产品种类和品质上的区别已经不大,但是骨科创伤类别众多,由于需要准备足够多的品类规格,对于代理商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而外资公司在代理商管理、医院的把控、库存优化、手术工具调配方面相比国产公司有更多的优势;而国产公司重视渠道和招标价格,利润空间相对大,有国家支持,医保报销额度相对比进口更大。发达城市相对进口厂家占比高,和经济水平以及当地医生对于学术的需求有关,以上海为例,根据年的市场统计数据,就销售数据来说,强生占比14.56%,美敦力占比11.57%,威高10.96%,纳通9.21%,史赛克8.65%,捷迈邦美6.28%,施乐辉5.97%,加起来进口占比47%。
骨科创伤器械产业未来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持续的进口替代;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骨折病人数量增加从而行业增长,以及龙头公司通过资金优势持续提高市场份额。
3.2.正在追赶进口的骨科脊柱,行业持续增长与进口替代为主旋律
骨科脊柱器械占骨科器械约29%。而手术量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调查,年为47万例,年至年保持年化增长13.8%。从市场金额看,年至年中国脊柱植入耗材市场的销售收入由33亿元增长到7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36%,高于骨科植入耗材的整体增速,年有望增长到亿元,年复合增长为14.87%;并且,脊柱领域还存在较大的进口替代市场空间,目前国产化率仅有39.11%,进口占据60.89%的份额,以强生、美敦力、史赛克为代表的外资医疗器械企业为主。
骨科脊柱相关的手术属于较为高端的手术,大部分由骨科脊柱医生做,部分手术甚至会由神经外科医生来完成。而医院是脊柱相医院,根据第三市场调研公司Top-trustConsulting调查数据,从年脊柱的销售额上看,医院占比高达87%,医院和其它医院占比分别为12%和1%;外资品牌销售额中,医院用户占比超过90%;国产脊柱产品中,医院销售额占比也超过70%。
从脊柱的细分来看,胸腰椎开放固定器械是脊柱产品中最大的细分产品,而腰胸椎、颈椎、椎间融合器三个细分品类占据83%的份额。根据Top-trustConsulting统计,年脊柱市场细分产品中:
胸腰椎开放固定销售额12.1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47%,9-年复合增长率为24%;
颈椎固定销售额6.6亿元人民币,占比为25%,9-年复合增长率为24%;椎间融合器销售额2.89亿元人民币,占比为11%,9-年复合增长率为27%;
PVP/PKP骨水泥注射器材销售额1.9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7%,9-年复合增长率为32%;
胸腰椎微创器械销售额1.2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5%,9-年复合增长率为34%;
钛网销售额1.08亿元人民币,占比为4%,9-年复合增长率为28%;人工椎间盘销售额0.19亿元人民币,占比为1%,9-年复合增长率为31%。
脊柱外资厂家在7个脊柱类别产品品类比较齐全,而国产公司普遍只在个别领域占据领导地位,例如凯利泰在PVP/PKP领域的进口替代,直到其并购艾迪尔才逐渐补充脊柱、创伤和部分运动医学产品线;另外,由于脊柱产品承重更大、摩擦更多,时刻处于受力的状态,故对产品要求更高,部分国产公司即使拥有对应部位的产品但是产品线依旧有欠缺。
根据南方医药研究所数据,年我国骨科脊柱top6的企业市场份额中,强生以28.97%排名第一,美敦力以23.35%排名第二,史赛克6.59%排名第四,国产公司威高骨科以8.37%排名第三,紧接着是天津正天(北京纳通子公司)3.91%和三友医疗2.73%。三家外企占比52.91%,而在年占比为63.66%,主要进口脊柱厂商的份额在萎缩,份额下降10.75个百分点。年脊柱领域市场集中度CR6为73.92%,集中度相对比较高,脊柱产品技术含量高,非中小厂商可以深度参与。
脊柱相关疾病高发,尤其是与年龄高度相关。文献研究,《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显示,脊柱侧弯、颈椎病的整体患病率在1.5%-2%、3.5%以上。根据《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指南()》,每年大约有70万与骨质疏松相关的椎体骨折,16%的女性与5%的男性会出现有症状的椎体骨折;北京50岁以上妇女脊柱骨折的患病率为15%,到了80岁以上增加至37%。而根据年卫生统计年鉴,我国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的椎间盘疾病出院人数83.3万人,而年仅有24.5万人次,年复合增长16.53%。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微创治疗是目前脊柱科室发展较快的领域,从而带来了脊柱微创领域的机会。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从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指出,60~80%成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发生过腰腿痛,复发率为60~85%,其中35%的患者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国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青年人和中年人群体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临床治疗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0岁,年龄最大的患者有90岁。从区域分布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为频繁,其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发病率较高,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从性别分布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男女比例约为3:1。从职业分布来看,腰椎病患者主要是工人、司机、教师、都市白领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有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手术疗法分为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微创手术主要指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优势明显而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优势主要体现在于适应症广(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创伤小(手术创口仅0.7~1.5cm,无需破坏椎旁肌、韧带、无需咬除椎板,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安全性高(局麻下完成手术,能与病人互动,不伤及神经和血管、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术后护理简单、恢复时间短。
至年,目前国内大部分已开展脊医院,皆已开展椎间孔镜技术,且椎间孔技术与射频消融技术的结合也得以广泛普及。目前国内市场,医院每年约开展台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手术,医院每年约20~40台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手术,按此数据预估,一个省份平均每年约有~10台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手术,推测全国范围内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手术应该超过20万台。目前市场主要是德国Jomax椎间孔镜为主,而电极则是美国Elliquence(凯利泰)为主。目前手术量每年增速20%,而相关产品推广还处于早期阶段。
未来骨科脊柱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进口替代带来的行业机会,另外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会让行业本身的自然增速也不低,并且手术技术的进步带来微创手术的发展。骨科脊柱医疗器械市场目前还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3.3.进口占超70%份额的骨关节,行业持续大扩容和进口替代推动增长
骨关节植入物市场主要包括髋关节及膝关节置换植入物。人工关节类假体产品要求植入的关节假体应能长期稳定在被植入的骨床中,模拟恢复人体生理关节运动状态与功能,并且植入时间长(要求是至少10年以上)。如我们上面中提到,人工关节主要分为人工膝、髋、肘、肩、指、趾关节等,最主要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合计超过全球关节置换市场的95%。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中国骨关节植入物市场由年约人民币24亿元增长至年的人民币4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9%,预计将于年进一步增长至人民币78亿元,年至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3.7%。而髋关节年市场为21.96亿元,并预计-E年复合增长8.4%;膝关节年市场规模为19.01亿元,并预计-E年复合增长18.7%,膝关节的增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关节寿命一般从10-25年不等,和选用的材料、病人的体重以及和病人的产品使用磨损等因素相关。骨关节产品,一般会分为初次植入和再次翻修,初次手术把患者的天然关节更换为骨关节植入物即为初次植入,而曾接受初次手术的患者需要更换或翻修其植入物或缺损的骨部分则为翻修手术。由于翻修手术的患者的骨骼及组织结构因经过初次手术有所缩减,定位及支撑时可提供的指引较少,对骨关节器械的原材料更好地与骨骼兼容、更耐用、骨界面固定技术更先进。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中国髋及膝关节置换植入物翻修手术总数占骨关节置换植入物手术总数的百分比将由年的5.6%增加至年的11.2%。
根据医疗器械研究院,年我国骨关节73.27%为进口厂家,国产骨科产品仅仅占26.73%。而根据国内知名骨科医疗平台唯医骨科统计,髋关节进口厂家占比69.29%,膝关节进口厂家占比83.56%。人工关节对原材料以及工艺的要求更高,原材料需要更好的与骨骼兼容,工艺要求如何把关节假体和人体骨组织在骨界面更好的固定,而关节假体内部因为需要随着人体运动而一直处于动态,材料之间的磨合以及弹性模量,甚至材料磨合的副产品对人的影响,也是有重要的考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就骨关节使用数量而言,年我国top8的品牌,3个国产5个进口,top8使用量占整体市场的75.2%,国内以爱康和春立为首;销售收入金额口径来看,top8品牌中两家国产公司入围,爱康和春立位列第六和第八,市场集中度看top8的金额占整体市场的82.6%,高度集中。
与美国相比,中国骨科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空间大,甚至在膝关节领域美国每十万人的植入率是中国的近20倍。从整个骨科市场不同部位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的关节在骨科占比24%,有20.8%高速增长,而美国关节占比39%,为美国骨科最大的类别,但是增速仅有2.1%。截止年底,我国人口约为美国人口的4.33倍,中国的平均年龄为37.3岁,美国平均年龄37.8岁。而美国的髋、膝关节置换手术量均远高于中国。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美国84.6万例,而中国19.2万例,美国是中国的4.4倍;髋关节置换手术美国50.6万例,中国39.6万例,美国为中国的1.27倍。
关节植入渗透率上,美国膝关节置换植入渗透率为.7例/十万人,中国为13.5例/十万人,美国为中国的19.16倍;美国的髋关节置换植入率.9例/十万人,中国的为28例/十万人,美国为中国的5.53倍。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年骨关节植入物的平均出厂价大致维持稳定,国产髋关节平均出厂价约0元,而进口髋关节为元;国产膝关节出厂价约元,而进口膝关节平均出厂价约元。进口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产产品,一方面,进口关节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全球范围使用带来的数字更有说服力,并且进口产品质量相对国产更优,进口关节产品已经证明可以使用长达25年。柳叶刀杂志刊文,Theeffectofpatientageatinterventiononriskofimplantrevisionaftertotalreplacementofthehiporknee:apopulation-basedcohortstudy,总结发布了使用20年的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的假体生存率,平均而言,对于全髋关节假体的生存率,10年的生存率为95.6%,20年为85%;而人工全膝关节假体10年为96.1%、20年为89.7%。国外有足够的临床证据作为循证医学。人工关节的寿命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活动量、病因、使用假体种类、固定方式、手术技术等。
实际上,国产和进口的关节的差距在逐渐缩短,进口骨关节已经有多年历史,而我国骨关节仅有60多年历史。从材料角度而言,实际上,国内公司和进口公司可以采购同样的原材料,在设计、材料加工、工艺、人体力学设计等方面构成了较大的壁垒。
从假体设计角度看,国内公司主要模仿国外公司,总体差距不大;从材质上,进口的假体比国产更优,这个体现在材料的购买以及工艺层面的处理,尤其是假体表面的结构包括陶瓷、金属、聚乙烯塑料等,有较大的差距。
以一套全髋关节为例,有髋臼杯、内衬、股骨头和股骨柄四个部件,其中,髋臼杯是金属材质的,绝大部分采用钛合金,其外表面通过特殊的工艺喷涂或3D打印上一层粗糙的多孔结构,使人体的骨头可以长入到这些多孔结构中,形成长期稳定的结合。股骨柄,主要为金属材质,绝大部分是钛合金制成,并且不同厂家不同系列的股骨柄在形状上有些差别,主要是为了和大腿骨的骨髓腔形态相适合;它的表面进行了粗糙化(喷砂或磨砂)处理,或者喷涂上一层多孔金属(或羟基磷灰石等生物材料),可以和人体的骨头长到一起而形成长期的稳定。股骨柄和髋臼杯均为金属材质。
而日常说选择骨关节的材质,主要说的是选择髋臼内衬和股骨头。髋臼内衬,一般有两种材料,一种是用高分子聚乙烯制成,另一种是用生物陶瓷制成;人工股骨头,有两种材料,一种是金属制成,主要成分是钴铬钼合金,另一种是生物陶瓷制成。
高分子聚乙烯,俗称“塑料”,一开始主要是普通聚乙烯,耐磨性不足,而现在一般为超高交联聚乙烯,耐磨性大大提高。
内衬和股骨头所使用的陶瓷,主要是由不同比例的氧化铝和氧化锆组成,还含有少量镍等成分。生物陶瓷的研发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二代陶瓷是灰白色的,目前已不再使用;三代陶瓷为黄色(俗称“黄陶”),正逐渐退出市场;四代陶瓷是粉色的(俗称“粉陶”),是目前市场的主流,已有超过15年的使用历史。目前陶瓷主要的供应商是CeramTec,强生、捷迈邦美、施乐辉和史赛克的陶瓷材料均从CeramTec购买。
最早的人工关节的内衬和股骨头的表面是塑料聚乙烯和金属,金属比塑料强硬,时间久会把内衬的表面磨坏,普通聚乙烯和金属头组成的人工髋关节平均可以使用10-15年;后来,聚乙烯被进行改造并发明了超高交联聚乙烯,耐磨性大大增高,从而使得人工关节的使用时间明显延长;后来,工业陶瓷的引入,使人工髋关节的使用时间得到了质的提高,陶瓷关节是指内衬的表面和股骨头都由陶瓷制成。陶瓷-陶瓷之间的磨损率极低,抵抗磨损的能力是金属-塑料的倍。目前,第三代陶瓷关节已经使用了24余年,获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而第四代陶瓷的材料性能又明显优于第三代陶瓷,到目前为止临床使用了16年左右。
骨关节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骨关节疾病持续增长以及进口替代。疾病发生率来看,我国骨关节植入物市场广阔,空间大。骨关节炎(俗称“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病”),是骨关节最常应用的疾病。而流行病学统计,骨关节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6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上升为58%;女性则上升为65%-67%。截止到年,我国65岁人口已经达到1.67亿,骨关节炎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再加上由于生活节奏变快,不规范运动等,骨关节炎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而年我国全年骨关节植入物手术量仅有51万台,空间巨大。而骨关节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30%,随着招投标集采政策、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国内骨关节企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3.4.冉冉升起的运动医学,一级市场受追棒
运动医学产品主要是治疗骨和骨之间的软组织,比如跟腱,韧带,半月板,肌腱。
运动医学相关的医疗器械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关节镜以及其工具、三类骨科植入物、康复类器械。而三类骨科运动医学植入物,包括界面螺钉、带线锚钉、钛板、半月板修复系统、缝线等。我们一般讨论的主要指的是骨科运动医学植入物,目前强生医疗的Mitek是这个领域的领先者,国内一年出货口径2-3亿元。
现在运动医学手术微创关节镜下进行已经是共识,关节镜微创手术切口小创伤小,一方面可以确认某些疾病如滑膜皱襞综合症,另外一方面通过关节镜施行以往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手术如半月板部分切除术、踝距骨软骨损伤清理等。国内单独开医院都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医院仅是把运动医学单独设立在骨科下面。目前,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