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疗机械 >> 医疗机械前景 >> 古田县食用菌走上现代农业路
□魏章官
古田银耳记得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节前夕,我在机关单位抽签抽到年货购买票有香菇2两、黑木耳2两和四特酒1瓶,好像中彩一样高兴。
也忘不了年的一天,妻子看中医开的中药有一味是银耳,我找了三家药店才买到,3钱重的陈年银耳是9元钱,那时1市斤为16小两,1斤银耳计价为元。可是那时最好的大米1斤才1角3分,猪肉1斤7角。你看这银耳比价,多贵重!
昔日银耳、竹荪等宫廷贡品珍品,如今不再名贵,成了价廉物美的百姓寻常菜肴。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古田县人民的发明创造。
现在古田县食用菌已实现了生产大众化、区域化、周年化、产品结构合理化、品种开发多样化、生产技术专业化、产品市场国际化,成了名副其实的拳头产品、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老大,持续发展,长盛不衰。
下面请看古田县食用菌是怎么走向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
古田县工厂化种植食用菌一,走出深山老林
小时候笔者在古田家乡长菇时节,经常爬山越岭到密林中寻摘菇朵,有时碰到林片下枯枝败叶中一大片菇朵,真是喜出望外!那形似色似牛粪般的一色菇朵,俗称“大脚行”,也叫行菇,有时布满整片山坡,我跟三四位伙伴都得回家挑两只装油茶籽用的大荷篮来采装这菇。有时看到几种菇混长在一起,有的形状和颜色都挻漂亮,往往是毒菇。
要识别这菇是否有毒,我的经验是,摘一点放入嘴巴尝尝,若有辣味或苦味,就是毒菇,无味就可食用,放胆采回。即使是毒菇,采回来晒成干菇,均无毒,但不可混入可直接煮吃的菇朵中。有时满山遍野跑半天,没采到一朵好菇,真是扫兴!
如今,农村上山采菇的人很少了,因为银耳、香菇等几十种食用菌都走出深山老林,走到了人们的面前。全国各地城镇超市、商场和店铺都摆着各种精包装食用菌干品,超市和蔬菜摊点还有多种鲜菇凭你挑,而且大多来自古田县食用菌批发市场。
古田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多年前---隋大业年间(公元年)古田境内就有人在深山老林从事香菇人工栽培。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田农民反复多次尝试人工栽培食用菌,经历了这些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古田农民开始到山上利用阔叶树椴木栽培银耳;70年代中后期,先后试验成功银耳玻璃瓶栽和银耳塑料袋栽技术,其袋栽技术为全球首创;80年代,成功开发了香菇室外袋栽和“食用菌皇后”之称的竹荪生料栽培技术以及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90年代未期以来,又实现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和茶薪菇菌种攻关、配方创新技术的突破。
这五个阶段,被业界称为古田县在全国率先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的“五次浪潮”。
如今回头望,古田食用菌走出深山老林,始于银耳的人工培育,形成产业并迅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春风鼓荡之后。尽管“哪里有食用菌,那里就有古田人”——古田菇农走天下,但银耳在古田独特的地理与小气候环境以外的全省全国其它地区就是种不起来。所以古田银耳产销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年银耳产值17.4亿元,产量达35万吨,占全国银耳总产量的95%,占世界银耳总产量的90%。因此,说到古田食用菌业,就不能不看带有标杆意义的银耳之发展历程。
银耳俗称白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真菌。银耳的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蛋白质、多糖、脂肪、氨基酸、维生素D、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银耳是我国的特产,野生数量稀少。在以前制度政策和农业生产技术都落后的年代,让土生土长的野生银耳走出大山,实现人工栽培的“过程”相当漫长。据记载,年就有人实行段木栽培,但那栽培法是在阔叶林中砍下杂木原木,分段置于森林生态环境中任其腐烂,自然长菇,收效甚慢,形不成规模产量和规模效益。
此后60多年来这种栽培法毫无长进。直到年至年间,古田大甲乡年初中毕业回乡的彭兆旺,带领群众为生产队集体种植银耳,是把阔叶树砍伐分段搬回来,在段木上打下密密麻麻小孔,把银耳菌种放入孔中,好不容易长出了银耳。他们每批种银耳1万多斤段木,一年为生产队增产值2万多元,社员每10个工分值从原来的0.45元增至l元,翻番了,真了不起,但更了不起的是让银耳走出传统的山林环境。可惜,段木栽培银耳仍然消耗木材大,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收益少,难以推广。
出生于“古田的西伯利亚——大甲穷乡的农民彭兆旺努力突破。他从上世纪60年代发现香菇椴木栽培缺陷开始,就一直不断探索,原创性发明了香菇袋料栽培技术。到了年,他发现银耳在瓶子里也能长出子实体,便用似同大浆糊瓶的那种宽口玻璃瓶试栽香菇,获得成功。当年这种玻璃瓶非常紧俏。家乡的亲属曾经叫我到福州玻璃厂订购这种玻璃瓶栽香菇,我去后磨破嘴却没买到。
不想过了一年多,玻璃瓶栽菇法被淘汰了,因为彭兆旺试验用木屑作原料装进塑料袋栽培香菇,获得成功。当时国內还沒有塑料袋,他用农用膜一头用线扎牢,另一头用电烫斗烙好。经过给塑料袋培养基浸水、适度遮荫等反复试验,终于长出香菇来了。接着,他摸索出香茹栽培诀窍“室内发菌、室外出菇”。
又经过几年无数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彭兆旺终于在年用塑料袋试种香获得初步成功。年他用木屑作原料袋栽(又称菇筒或菌棒栽培)香菇袋都出菇了。这种袋料菌棒栽培香菇,生长周期由2-4年缩短到8个月,成本下降了50%-60%,产量提高了5-6倍。他创造的这种香菇栽培法被称为是农民易学、易懂、易操作的“三易技术”,迅速推广开来。彭兆旺因此被国际上誉为“世界食用菌菌棒产业之父”。
而银耳段木栽培,改进为木屑装入耐高压塑料薄膜袋栽培,是由古田县另一位渔民出身的戴维浩发明的。年1月,戴维浩首次开始在家中培植银耳,第一批培育了多瓶,能结菌的只有瓶左右。戴维浩决定重新开始,但已经没钱购买玻璃瓶了,最后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用塑料袋代替瓶子。
由于塑料袋硬度不够,容易“卧倒”,大大影响了银耳的结菌率。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费尽了心思,通过结合传统的段木培植与瓶装培植两种方法的优点,用胶布固定银耳菌种袋口,不但解决了菌袋倒伏的问题,也提高了结菌率。
薄膜袋栽银耳成功,是银耳栽培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其特点和优势是耗材省、成本少、产量高、收益大、生产周期短,男女老少皆可从事有关环节生产。到了年,这种薄膜袋栽法在古田推广开来,使古田县食用菌行业迅速飞跃到全国前茅位置。
50年来,古田农民的不断探索和发明创造,让食用菌走出大山,走进农家住房、田间和厂房。“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菇”。古田千家万户纷纷互学互帮种菇。一菇牵动百业,带动了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塑料制品、酒精和福尔马林消毒药品等辅料、食品加工、商业、金融、通讯、快递和网络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食用菌对古田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来,古田县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站在全县的高度谋划食用菌产业发展大局,不断搭建服务平台,积极以抓产业龙头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有效推动食用菌产业“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化”发展战略实施,先后建成了25个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基地),栽培菌类包括银耳、杏鲍菇、秀珍菇、真姬菇和香菇等,特别是年引进的正茸和立诚2家企业现代农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采用瓶装生产线和液体菌种生产杏鲍菇与茶树菇,科技含量、产能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春节前夕,我从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局获悉,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80.77万万吨,产值51.68亿元,比年分别比增长3.03%、5.06%,均创历史新高。主要品种有银耳、香菇、黑木耳、茶树菇、杏鲍菇、猴头菇、鸡腿菇和“食用菌皇后”竹荪等“十菇两耳一皇后”,其中银耳、香菇、竹荪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目前食用菌生产形势稳中有升,其中香菇、银耳、黑木耳等食用菌价格与产量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新的一年,古田整个食用菌行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古田翠屏湖水秀山青二,菌林矛盾获破解
食用菌走出深山老林,实现农家房间和门口田大棚人工种植,进而实现工厂化生产,是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新鲜事,是古田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矛盾。
那几年,我回家乡黄田镇潮渔村看到,亲属和乡亲们每年为种植食用菌早早备料,纷纷上山砍伐阔叶树杂木林,锯成一段段扛回来堆放在家门口和门口坪上。我家门口对面山的大片阔叶树很快全被砍光。附近山头的阔叶树砍光后,就砍到10来里外叫“鼎凹”的远山。本村的阔叶树砍光之后,就跑到毗邻的南平地区乡村偷砍乱伐。
那时,我到县里采访,想曝光“要致富,上山去砍树”问题。可是,当时县里一位领导同志却说:“发展食用菌只砍阔叶树,没砍松树、杉木啊!”
事实上,什么树都被乱砍甚至滥伐了。你看,种植银耳需要大量阔叶树做木屑;一批批菇筒放大锅大木桶轮番蒸炊,要用大量木柴烧火;春冬季节较冷,菇房需要大量木炭取火保温,而木炭是砍树烧成的;还得砍伐中幼林松杉木,搭建户外食用菌大棚和晾晒鲜菇木架子;菇农生产生活缺钱,更要上山砍伐林木卖钱。于是,处处菇乡乱砍滥伐森林成风。
随着银耳、香菇等食用菌的大量发展,古田县菌林矛盾越来越突出,乱砍滥伐森林愈演愈烈。没过几年,全县各地特别是食用菌兴旺的村镇,不但阔叶林被砍光,而且针叶林松、杉也遭殃;不但原始森林和次原始森林被砍光,而且中幼林也被大量砍伐;不但用材林被砍伐,而且村头路口的生态林和风水树也被偷砍。一些村子群众说,处处荒山无大树,能用做棺材的大杉木都找不到了。
“仙”字“人”靠“山”,靠山靠得好,生活赛神仙。但以林换菇,山光水污。“一场大雨哗啦啦,一斤河水半斤砂”。以牺牲山清水秀的生态效益来换取食用菌经济效益,显然是要不得的!
如何突破食用菌生产完全依赖林木的瓶颈,是食用菌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保护森林水系和保护农村生态生存环境的根本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破解这道难题,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古田农民自己的聪明才智。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鼓起农村劳动者无限的勤劳脱贫、科技致富梦想。以陈华贵、姚淑先等为代表的古田菇农,利用棉籽壳替代木屑反复试种银耳,终于获得成功,而且银耳产量还提高30%。这又是一个重大的发明创造,很快推广开来。不久,利用棉籽壳、大豆杆种植香菇等菇类也试验成功。后来,古田菇农又运用福建农林大学研究成功的芒箕草和巨菌草种植食用菌。
据了解,巨菌草由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年引进,经过20多年培育的适合我国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草种。巨菌草形似草,高达5~7米,年均亩产鲜草35吨,1亩地的巨菌草可替代相当于生产10吨鲜菇所需的木屑。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很快建立了巨菌草种植示范基地,在黄田、泮洋等乡镇7个村庄试种大片巨菌草。以草代木如能推广,食用菌持续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以棉籽壳代木之后,一节节满载棉籽壳的火车在地处水口水电站库区岸边的黄田镇古田站脱钩卸货,堆积如山,再由汽车、农运车、三轮摩托车转运到全县各地农村食用菌种植户和基地。棉籽壳变废为宝,不但为银耳等菇类生产发展奠定了原辅料资源基础,而且使北方棉区原本不值钱的棉籽壳需求旺盛,价格攀升,开始与麦皮价相当,后来跟稻谷的价钱差不多了,惠及千里之外的广大棉农。
有了棉籽壳等替代原料,更重要的生态意义是使古田摆脱了菌林矛盾,节约了大量木材,从此人们不再上山砍树,从根本上遏制了乱砍盗伐森林之风。
正当古田林区因为发展食用菌而使森林过量砍伐、荒山再现之际,年5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干七年,绿化八闽”的号召,古田各地大力造林植树,不再像过去那样由于种菇必须砍树而造成“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旧地再造林”,不再是边造边砍,老是植树造“零”了。
过去长期以来,古田造林跟全省各地一样都只种针叶林松、杉“两棵树”。由于古田发展食用菌基本砍光阔叶林,造成森林内部结构和整个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到了2年,古田贯彻落实省里提出的“树种革命”,多种阔叶树,全面大造林。经过多年努力,造一片成一片,荒山披绿装,涵养了森林水分,如今古田终于恢复了原来的绿水青山,林菌两相旺,成了“福州后花园”。
从古田一中走向全国三,熏磺风波终平息
“昔日发愁吃不饱,如今担心吃会倒。”在一家超市,我听一位老太太议论说:“眼前东西这么多,不知买什么好。蔬菜有毒素(农药残留),肉蛋有激素,鱼虾有67抗生素,饮料有色素,吃什么心中无数。”
此话虽然夸张,但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不能不引起消费者、生产者和领导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