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疗机械 >> 医疗机械市场 >> 煜森资本困在商业化里的国产手术机器人
秘丛丛丨撰文
王晨丨编辑
谁也没有想到,手术机器人,这项看起来高精尖、技术壁垒难,推广难度高的赛道,在最近一年一度成为中国医药领域投资寒冬中为数不多的热点。
但这个热点的生命周期,似乎在延续创新药一样的发展趋势——由大热进入冷静期。最近,行业两大头部明星公司微创医疗机器人和天智航都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财报,营收和利润不出意外地表现不佳。有不少声音都在强调:产品上市不久,它们还处在市场推广和科研加码的时期。
和创新药相比,如今政策的“东风”更多地吹拂到了创新器械,发展空间多了一些自由。最近医保局首次明确答复“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手术机器人作为创新医疗器械的代表之一,意味着它也少了压在创新药头上的一座大山。
如今政策扶持,产品陆续拿证的企业们,到了攻城掠地的商业化新时期。但一台动辄百万乃至千万元的手术机器人,推广难度和药不是一个量级;而出得起钱的大三甲们,对这些国产公司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是:“你比达芬奇究竟好在哪儿?”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让国内机器人公司又爱又恨:它的成功,拉升了整个赛道的想象空间,让微创、天智航们一度融资顺利,成功上市后,经历估值大涨;而它的成功,又在现阶段成为国产机器人们在中国商业化最大的壁垒。
-01-
以前是大哥,现在是大敌
和创新药在中国的历史类似的是,一个“大药”的出现,会成千上百倍地提升一个赛道的想象空间;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二十多年前诞生于美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就是打开投资人和实业家们想象力的那扇门。
它的出现,改变了外科手术诞生多年来、从来都是医生主场的历史。达芬奇机器人属于腔镜手术机器人,它用视频的放大效果突破了肉眼和手的局限,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手术导航定位。
但达芬奇机器人的最大成就并不在于它多项的专利,尽管它的技术已近乎铜墙铁壁让竞争者难以望其项背;它更创新的成就是其商业化的创新:“设备+耗材+服务”的商业模式。在对商业和财富密码更敏感的人群看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打开的是一个商业生态圈:技术是引流手段,在此之上衍生的产品和服务,共同打造出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商业世界。
达芬奇背后的公司——直觉外科,营收从0年的0.27亿美元增长到年的57.1亿美元,其一度高企的净利润甚至超过微软。根据年的一项统计,它的股票回报率远远超过谷歌。从0年上市(2美元/股),到去年11月创下股价最高记录(美元/股),直觉外科涨幅超过倍。
直觉外观股价图片来自:开源证券
这个名副其实的华尔街“造富神话”,吸引了资本和企业蜂拥而来,加入到手术机器人这一领域。最近几年,像史赛克、捷迈邦美、美敦力等医械巨头奋起直追,不惜砸几十亿美元以并购的方式入局。
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代表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商业化最成功、技术最成熟的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则次之。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仅腔镜和骨科和两个细分领域就占据了80%左右。
图片来自:健康界研究院
而在中国,随着被国家集采打破高值耗材“带金销售”的旧秩序,和随之消失的数百亿市场,更需要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看起来更清白、健康有生命力的赛道补充。
因此,一种非常态的现象可以得到解释:国内那批比达芬奇机器人晚了20多年,大多诞生于年前后,技术上很多都是从工业机器人跨界而来的手术机器人公司,近来在中国资本市场却一飞冲天——腹腔镜领域的微创医疗机器人、骨科领域的天智航都在这个名单上。
随后有更多的公司前赴后继:截至目前国内有多家手术机器人公司,接下来将迎来产品的密集获批、多家公司冲击IPO。
FrostSullivan的预测数据迎合了一种乐观: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基数为4亿美元,至年预期年复合增速44.3%,达到38亿美元。另外,国内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很低,商业化想象空间较大。以腔镜领域为例,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保有量台,仅仅是美国(台)的5%。
数据上的大蛋糕,却是一块硬骨头。
事实和乐观的预测相反。微创医疗机器人和天智航上半年表现不佳的财报,揭示了和创新药更加相似、甚至更加艰难的困境:手术机器人拿证只是入场券,接下来要啃商业化的“硬骨头——医院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几乎唯一的甲方,医院医院,有着天壤之别的临床需求;而医院的准入,更是和中国医疗大环境的文化息息相关。
如临大敌——可以用来形容这场商业化竞争的严峻程度。早年间,已有企业即便凭借一批行政命令卖出了设备,医院“躺灰”的命运。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抬高了整个赛道的想象力,造就了一批中国公司市值上的纸上财富。但落实到商业化的场景中,达芬奇已成了一个巨无霸级的对手,如何和它抢生意,是“微创们”谋求未来亟需思考的课题。
-02-
国产手术机器人,慢不怕,怕的是“不单纯”
直觉外科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并非在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几十年。
它开始的每一步,都基于技术上对临床的颠覆性贡献。诞生时第5年,达芬奇一代完成了首例前列腺手术。其“失血,微乎其微”的表现,让手术机器人这个遥远的概念有了一次认可的落地。以至于现在,手术机器人依然是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标准范式。
以前列腺领域为起点,达芬奇机器人陆续获得世界最严格审评标准FDA的批准——用于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外科领域。在技术上,它的手术系统也已经迭代至第四代,多项的全球专利堪称竞争者难以突围的“铜墙铁壁”。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组成
国产手术机器人其实诞生的并不算晚,达芬奇机器人诞生6年后的2年,天津大学、南医院开发了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手术系统。8年,该系统升级为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这是中国第一台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其遥操作方式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类似。
在同一时期,国内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也在同步启程。4年,北京航空航天医院联合研制开发了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完成了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5年,北京天智航公司成立,开始推进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产品化。年,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导航机器人面世。
此后,中国手术机器人研发领域一直没有大的水花,还谈不上什么赛道——几乎都还是高校实验室里的“种子和幼苗”。直到年左右,政策的“浪头”打开,形势有了极大的改变。
医用机器人首先出现在国务院《“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三部委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更将宏观方向变得具体,明确提出:要突破手术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
政策引风来,人闻风而动。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创业潮滚滚而来:在年前后(年-年),新成立的公司数量(70多家)是过去15年之和的两倍多(30多家)。
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诞生于此,比如微创医疗机器人。
的5月,微创医疗机器人正式成立,而它起初是作为微创医疗集团一个孵化项目,专门研发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之后扩展至五大主要手术专科: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后来,这家公司因在资本市场上单独上市,而广为人知。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拆再单独上市的资本运作,后来成为微创的标志性行为。
同时期一批高校的科研成果陆续转化,腔镜机器人如术锐、康多、精锋等,它们几乎都是基于高校孵化的项目而来,涵盖上海交大、哈工大、天津大学等学校;天津大学的“妙手”则在年选择与威高合作完成技术的产品化。
此时,骨科手术机器人也迎来了“春天”:年天智航推出了自己的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年其第一代产品已经完成注册;同领域企业纷纷涌现,如鑫君特、罗森博特、键嘉、长木谷等。
另一边,截至年年底,在中国上市9年后,达芬奇完成了约2.2万例手术。简单来说,当本土腔镜手术机器人企业还处于从0到1的技术探索期,巨头已进入商业化的2.0阶段。
技术落后于达芬奇似乎不重要,借助达芬奇打开的资本想象力,这些年轻的公司迎来了一场资本风口。
最近三年(-年),创新医疗器械行业在国家集采突围下逆风而上。手术机器人跻身最热赛道之一,成为站在聚光灯下的资本宠儿。
二级市场上,天智航和微创医疗机器人先后于年和年上市。其中前者被称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上市首日涨幅超6倍,而后者跑出了年医疗器械行业市值最高的IPO,总市值最高曾逼近亿港元。
而直觉外科,和中国这些新兴中国公司纸面财富不同的是,它亮眼的“卖货”成绩:截止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保有量超台,当年营收为57.1亿美元,而它售价最高的地方就是中国(超0万元/台)。
很多公司蠢蠢欲动都讲起了“对标巨头”故事,比如做“中国的达芬奇”,这几乎成为它们推高估值的一致口径。
一级市场也为其可能的想象空间买单,融资额屡创新高。据浩悦资本统计,年医疗机器人累计融资额超43亿,其中大部分来自手术机器人赛道。到了年,这一数字有所下降,但也超过30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王宽(化名)曾看过不少手术机器人项目,他发现有的公司为了讲故事,明明可以发布一些产品就是不发。“只要它不发布产品,产品就一直是PPT,这个故事泡沫就不会破,就能从A轮B轮C轮一直吹到上市。”如果公司在B轮就发布了产品,万一卖不出去(大概率事件),对资本没有吸引力了。
从产品的技术来看,多位行业人士的看法是相似的:可以说,国内的手术机器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头部的几家企业基本完成了fast-follow的追赶。“大家都拍着胸脯说,自己完成了中国的进口替代。”
从年开始,国产手术机器人上市获批速度明显加快。今年8月,工信部披露,年以来,超过20款国产医疗机器人注册取证,产品覆盖腹腔、骨科、神经外科、血管介入、口腔种植等多个细分领域。
越来越多的国产机器人已经或即将闯过第一道关卡——获批上市。它们手握进场的门票,雄心勃勃地走入商业化的竞技场。
但拿证只是第一步,真刀真枪的商业化之路刚刚开始。
-03-
商业模式之痛:难谈盈利,堵在哪?
“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