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疗机械 >> 医疗机械介绍 >> 创新医疗器械碳离子治疗系统注册技术审评报
一、产品概述
(一)产品结构及组成
该产品由加速器子系统、治疗子系统组成,其中加速器子系统包括注入器系统、主加速器系统、加速器辅助系统,治疗子系统包括4个治疗室、物理计划室、共用部分。
(二)产品适用范围
该产品提供碳离子束用于成人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治疗区域内正常组织耐受剂量超限的情形不适用。
(三)型号/规格
CY-SY-
(四)工作原理
离子源产生12C5+,经回旋加速器初步加速后引出到中能传输系统,经中能传输系统传输后在同步加速器注入口剥离为12C6+注入到同步加速器,经同步加速器加速后达到治疗所需能量MeV/u-MeV/u),通过引出系统将碳离子束引出到高能传输系统,经高能传输系统将碳离子束输运到治疗室。
该产品包括4个固定束治疗室,采用调制扫描和均匀扫描两种治疗模式。调制扫描通过调整加速器引出束流能量以改变治疗深度,调整治疗头扫描磁铁改变笔形束扫描位置;均匀扫描通过扫描磁铁扫描在横向上扩展成均匀的照射野,由脊形过滤器进行纵向展宽,多叶光栅实现横向适形,从而实现适形照射。治疗控制系统根据每名患者的治疗计划控制碳离子束流位置和精度,实现对患者靶区的适形照射治疗。
二、临床前研究概述
(一)产品性能研究
申请人按照《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制定了产品性能要求。产品性能包括系统束流性能、图像引导定位系统性能、激光定位器性能、治疗计划系统性能、治疗控制系统性能、呼吸门控接口性能、多叶光栅性能、电气安全等要求。其中,系统束流性能符合YY/T-《医用电气设备医用轻离子束设备性能特性》要求,图像引导定位系统性能符合YY-《X射线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设备性能和试验方法》要求。
申请人针对上述性能指标提交了产品性能研究资料,同时提交了产品技术要求与产品检测报告,检测结果与产品技术要求相符。
(二)生物相容性
该产品与人体接触方式为表面接触医疗器械,接触部位为皮肤,接触时间为短期接触。
申请人根据GB/T.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进行了生物相容性评价,产品生物相容性风险可接受。
(三)消毒
终端用户使用时,需对产品表面进行定期消毒。消毒方法在说明书中进行了规定。
(四)产品有效期和包装
产品有效期为30年,申请人提供了产品有效期的验证资料。验证方法为通过关键部件评价、故障数据分析、采信供应商数据等多种评价方法。
(五)软件研究
该产品共含4个软件组件,分别为:(1)治疗计划系统软件ciPlan,发布版本2.00,完整版本2.00.00.B202501,安全性级别为严重级别;(2)治疗控制系统软件ciTreat,发布版本3.0,完整版本3.0.0.,安全性级别为严重级别;(3)图像引导定位系统软件RadsnipeIGPS,发布版本1,完整版本1.00.00.02,安全性级别为严重级别;(4)加速器中央监控系统软件CACS,发布版本1.00,完整版本1.00.00.00,安全性级别为轻微级别。
申请人按照《医疗器械软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年修订版)》要求,提交了自研软件研究报告、部分使用现成软件组件研究报告、外部软件环境评估报告,证明该产品软件设计开发过程规范可控,综合剩余风险均可接受。
申请人根据《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年修订版)》要求,提交了自研软件网络安全研究报告、部分使用现成软件组件网络安全研究报告,证明该产品现有网络安全综合剩余风险均可接受,并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预案。
(六)安全性指标
该产品符合以下强制性安全标准要求:
GB.1-《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GB.3-《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诊断X射线发生装置的高压发生器安全专用要求》
GB.11-《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医用诊断X射线源组件和X射线管组件安全专用要求》
GB.12-《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诊断X射线设备辐射防护通用要求》
GB.14-《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X射线设备附属设备安全专用要求》
GB.15-《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1.并列标准:医用电气系统安全要求》
GB.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1-《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
YY-《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
YY-《医用电气设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安全要求》
YY-《医用电气设备放射治疗记录与验证系统的安全》
YY-《X射线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设备性能和试验方法》
申请人提交了相应检测报告,证明该产品符合上述标准要求。
三、临床评价概述
申请人选取同品种路径含临床试验资料)开展临床评价,选取武威)碳离子治疗系统国械注准3050713)作为同品种产品,提供了同品种临床评价报告。
申报产品与同品种产品相比,主要差异为:一)申报产品增加3、4号治疗室;二)申报产品增加CBCT图像引导系统,升级DR图像引导系统,患者支撑系统由四维治疗床升级为六维机械臂治疗床。针对上述差异,申请人提交了申报产品的临床试验资料,证明差异不对产品安全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
临床试验情况如下:自年10月28日至年1月16日共入组受试者22例,肿瘤部位包括头颈部3(13.64%)例,胸部6(27.27%)例,腹部2(9.09%)例,盆腔8(36.36%)例,脊柱1(4.55%)例,四肢2(9.09%)例。1号治疗室治疗.45%)例,2号治疗室治疗.73%)例,3号治疗室治疗.82%)例,4号治疗室治疗.73%)例,其中1号和3号治疗室联合治疗.18%)例,1号和4号治疗室联合治疗14.55%)例。靶区总剂量范围为50-70.4Gy(RBE),平均总剂量62.81±6.04GyRBE),单次剂量范围为3-6.5Gy(RBE),平均单次剂量为4.54Gy(RBE),总治疗次数范围为10-19次,平均治疗次数为14.3次。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一)有效性分析:采用RECIST标准进行近期疗效评价,FAS为22例,PPS为21例。FAS:治疗结束时CR0例,PR3例,SD19例,PD0例,局部控制率%。PPS:治疗结束时CR0例,PR3例,SD18例,PD0例,局部控制率%;FAS:治疗结束后90天CR2例,PR6例,SD13例,PD0例,缺失1例,局部控制率%。PPS:治疗结束后90天CR2例,PR6例,SD13例,PD0例,局部控制率%。FAS:治疗结束时客观缓解率13.64%,治疗结束后90天客观缓解率38.10%。PPS:治疗结束时客观缓解率14.29%,治疗结束后90天客观缓解率38.10%。
(二)安全性分析:不良事件AE+SAE)共发生20例77例次。CTCAE1级有10(40.91%)例,2级有9(40.91%)例,3级有1(4.55%)例;按例次统计,1级有51(66.23%)例次,2级有21(27.27%)例次,3级有5(6.49%)例次;本试验未发生CTCAE4级与5级不良事件。不良事件与器械的关系,肯定相关、很可能相关、可能相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的例次分别为0、0、0、0、77。急性毒性反应发生15例,27例次,涉及的器官组织有皮肤、黏膜、咽和食管、肺、下消化道、生殖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其中,急性毒性反应0级0例,0例次;1级发生8(36.36%)例,18(66.67%)例次;2级发生7(31.82%)例,9(33.33%)例次;未发生3级及以上急性毒性反应。
综上,申报产品的临床评价资料符合目前审评要求。
四、产品受益风险判定
产品受益:
该产品提供碳离子束用于成人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治疗区域内正常组织耐受剂量超限的情形不适用。
产品风险:
(一)该产品可产生电离辐射,对患者、操作者、周围环境等有电离辐射风险,通过建筑物和加速器系统辐射防护安全设计、用户培训、操作手册提示、环境保护评估等进行风险控制,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二)用户使用不规范导致的风险,通过用户培训、说明书提示、对设备的工作环境进行监控、对设备质控程序进行培训等进行风险控制,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该产品电气、机械等方面的风险,通过安全设计、说明书提示、专业团队维护等进行风险控制,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综上,可认为该产品受益大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