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疗机械 >> 医疗机械资源 >> 2023医疗器械行业报告从技术角度深度剖
今天分享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系列深度研究报告:《医疗器械行业深度分析报告:从技术角度深度剖析国内医用内窥镜行业》。(报告出品方:安信证券)
报告共计:25页
技术路径演进:从硬管式内镜到纤维内镜再到电子内镜
医用内窥镜是一种医用成像器械,经由人体天然孔道或手术细小切口进入人体内,在内镜诊疗的过程中提供通道、照明并可以对体腔、中空器官和身体管道进行观察诊断及临床治疗。医用内窥镜的临床应用可分为诊断和治疗两方面,在经人体天然孔道或手术切口进入体内,诊断功能主要是帮助医生在观测后做出疾病诊断或取病灶活检进行病理诊断,而治疗功能则是用于特定手术或协助植入治疗性人工产品。
医用内窥镜发展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经过了硬管式、半可屈式、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四个发展阶段。镜体种类拓宽至软镜、半可屈式与硬镜,成像原理除了光学内窥镜外还有电子内窥镜,医院消化科、五官科、普外科和泌尿科等多个科室。医用内窥镜正朝着多功能、高像素、微型化、耗材化的方向发展,以提升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未来,内窥镜技术还将与人工智能等更多其他技术相互融合,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医生实现精准诊疗,从而获得最佳疗效,提升时间、资源和费用的利用效率,以满足多样化及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
常见的医用内窥镜分类可以按使用次数、成像原理和镜体软硬程度分类。根据重复使用次数可以分为一次性内镜和可重复使用内镜。根据成像原理可分为光学内镜和电子内镜,光学内镜基于几何光学成像原理,通过镜片反射成像,而电子内镜则是通过光电信号和图像处理技术,通过电子元器件和光学组件组合成像。根据镜体软硬程度主要可分为硬镜和软镜,硬镜主要用于人体浅层部位腔道的病灶诊断和治疗,具有成像清晰、色彩逼真、易于操作等优点,而软镜得益于其柔软可弯曲的特点,可用于更深层部位腔道的诊断和治疗。
技术核心壁垒:图像传感器与处理器是主要掣肘点
电子软镜:主要由先端CCD/CMOS芯片、腔内光源系统、软镜机械部分组成。从组成部件来看,电子软镜由先端、插入管和操作部三大模块构成,并由连接部将各模块进行串联。电子软镜传输图像的过程是由先端的微型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并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镜身线路传至摄像系统,最终形成图像。电子软镜比硬镜的可探测深度更深,细小的镜片可以使镜体轻松进入鼻腔、耳道等细窄腔道,这是硬镜无法触及的区域,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患者信息。
光学硬镜:光学硬镜由机械系统,光学系统,和导光系统三部分组成。光学硬镜的成像原理是先通过物镜采集图像,再由柱状镜片传递图像,最后用目镜放大图像。
市场格局变化:国产厂商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国产替代加速
海泰新光产品覆盖度不断提升,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借助在上游积累的产品优势,切入中游整机制造和销售,积极布局自主品牌的光源、摄像系统等核心部件及手术外视系统、内窥镜系统等整机产品,正积极向临床医用光学成像解决方案领域拓展。公司已陆续取得光源及摄像系统的产品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配套内窥镜产品,组成自主品牌的4K内窥镜系统和4K自动除雾内窥镜整机产品,涉及的细分品类包括:白光/荧光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宫腔镜、3D腹腔镜等,产品应用由普外科向妇科、泌尿科、骨科等科室覆盖。公司4K超高清荧光腹腔镜和胸腔镜已取得注册证,关节镜、宫腔镜、3D腹腔镜正在进行注册检验。
与国际巨头奥林巴斯、富士和宾得相比,国产软镜在设备参数方面差距已然在缩小。首先在画质清晰度方面,澳华的AQ-为国内首款4K内镜,与国际竞品普遍P的分辨度相比具备明显优势。在光源方面,澳华和开立的产品均已配备多LED光源,可适应不同部位的临床诊疗需求。在信号传输方面,AQ-采用激光传输,可以以更高的速率进行传输,呈现更多细节。在供电方式方面,AQ-采用了无线供电的方式,该方式实现了电气隔离,可以有效避免漏电风险。综合来看,国产内镜平台在诸多方面已赶超同类国际竞品,澳华内镜的AQ作为近年推出的重磅国产内镜平台产品之一,在具备性价比的优势下,叠加政策驱动及自身性能参数不断优化,国产品牌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从国内上市公司产品及技术的研发上来看,均在现有内镜系统持续迭代优化的基础上,同时开发新的镜体种类,实现产品线横纵拓宽。根据澳华内镜披露的项目储备可知,澳华还在增加与AQ-适配的镜体种类,目标将其打造成为多科室无障碍轮转的内镜平台,并朝着国际领先水平的方向优化。此外,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