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械

旗下上市公司超10个,市值却仅有300多

发布时间:2025/3/2 15:08:22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m-mip.39.net/pf/mipso_5197604.html

前不久微创医疗发布公告,将分拆微创脑科学(主营神经介入业务)于港交所上市,而微创机器人也将于科创板二次上市。

加上已经于港交所上市的心通医疗(主营心脏瓣膜业务)、科创板上市的心脉医疗(主营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以及递交了招股说明书的微创电生理,微创系的上市公司有望在今年达到六个。

而叠加后续仍将不断分拆的微创骨科、微创心律管理、微创康复、微创医美......微创系五年内的上市企业有望突破10家,除了这几家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明星外,微创集团内部还有超三位数的企业正在被孵化。

前天才给大家复习了小米,说实话,虽然微创和小米隶属截然不同的赛道,但归根结底,这两者十分相似。

因为,他们的本质,都是生态型企业。

对于一颗松树而言,他再高大,也总有倒塌的一天,但对于一片竹林而言,单独的竹子并不重要,即便有竹子不幸枯萎,也能有源源不断的新竹顶上。

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看待生态型企业,但在医疗行业,也许行业过于保守与封闭,对这样的“新物种”并不太能看懂。

是生态而非平台

世人对微创最大的不理解就在于他不断拆拆拆,甚至有极端的人说,微创最终会沦落成一个控股平台,母公司被掏空。

这样的人,可能还活在上个世纪。

诚然,上个世纪有很多庞大的集团,什么业务都在集团内部,因为过去,车慢、马慢、邮件慢,技术迭代更慢,很多企业有充足的时间慢慢成长,过去一家企业从初创到初步站稳脚跟可能要花十几二十年,由于长得慢,相应的,他们的寿命也就更长。

但现在,技术变迁越来越快,即便传统如医药行业,每隔两三年也会冒出来一批新的名词,然后随之出现的就是一大堆新兴创业企业,毕竟以现在的资本环境,想创个业,简直不能更容易。

前两年医药一级市场火热时,据笔者的一些就职于大厂(头部医药器械企业)的朋友描述,一天可以接八百个来挖人的电话,一个比一个待遇开得高。

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再想用老办法留住人才,肯定不科学,如何招来并留住顶尖人才、如何跟上越来越快的技术变迁、如何保证自己的企业不仅不落后才能引领时代的创新,那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激励机制才行。

其实微创无意间的做法,在笔者看来,真的暗合了这个时代的大趋势,堪称当下的最优解。

内部孵化企业,让子公司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如此,可以有如下几点好处:

1、专业的团队干专业的事情,保证每个团队相对聚焦,比如做神通就专注于做神经介入、心通就专注于瓣膜介入、心脉医疗就专注于主动脉介入、骨科就专注于骨科。每家子公司都是独立团队做得都很专注,就都极可能杀到行业前列。

2、解决了激励机制的问题,子公司高管都拿子公司的股权,独立融资、独立上市,打下来的江山都是自己的,这样积极性就很高,也不容易被外部创业团队挖走。

3、这些独立子公司虽然都相对独立,但各自间又都有联系,渠道、技术甚至人才资源都可以共享,实现1+12,比如微创冠脉支架团队打下来的国内外渠道,心通、心脉、神通都都可以复用,反之亦然。

其实,这样的做法,非常之像小米生态链,小米以及其生态链企业的关系不就和微创一模一样么?只不过小米对生态链企业投资不控股,而微创则保持控股。

这样的操作,只要集团内部孵化有足够多的专业团队,其实业务是可以源源不断顶上的,即便有企业不行了,对于集团而言,整体影响也并不大,并且,各个有潜力的业务分别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其实反而保证了公司的长期成长性。

近期微创的冠脉支架遭受集采运动式降价(降93%),年营收赶年颠覆近乎砍了一半,但却并没有让集团的营收大幅缩水,就是最好的证明。

微创的孵化逻辑

微创靠冠脉支架起家,年时,其火鹰支架的欧洲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便登上了权威杂志《柳叶刀》临床效果可和堪称业界“金标准“知名大厂雅培比肩,这无不说明微创在支架方面的技术之强,年集采执行前,微创心血管介入实现营收2.64亿美元,利润1.1亿美元,为其第一大营收、利润来源。

虽然由于集采运动式降价使之冠脉支架收入、利润在国内遭到暴击(心血管介入产品年全年仅实现营收1.亿美元,利润.5万美元),但如果不看业绩情况,只看销量、份额,确实可圈可点,公司年全年冠脉支架实现全球销售数量万套,市场份额国内提升到45%为国内第一,全球市占率也高达第二。

其以冠脉支架起家,而后最先培育起来的三大业务,神经介入、瓣膜介入、主动脉介入虽与冠脉支架分属不同赛道,但研发以及产品布局实则一脉相承,因此,冠脉支架(心血管介入)做得这么好的微创,孵化其其他三大业务的子公司来可谓得心应手,这三大业务的子公司目前要么已经上市,要么就在路上。

这其实又和小米惊人的相似。

小米生态链的第一个投资圈层就是围绕其手机核心业务展开的,正是因为其手机已取得不错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庞大的活跃用户群,所以,他做手机周边是有先天市场优势的,因此我们看小米最早期的生态链孵化就是孵化出来做耳机、移动电源的企业。

而小米的第二个投资圈层,就是和手机有点关联度但并没有前者这么高的智能硬件,如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平衡车、扫地机器人等;

第三个圈层,就是离手机、硬件有点远的生活耗材,比如毛巾、牙刷、拉杆箱等,虽然看似离手机有点远,但核心还是围绕着个人以及家庭生活的品质消费产品。

微创的孵化业务外人咋一眼看上去乱七八糟,有点像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仔细梳理公司的脉络,其实同小米类似,是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圈层逻辑在的。

如果把公司冠脉支架(心血管介入业务)放在中心,那么围绕在外面的第一圈就是主动脉、神经以及瓣膜介入业务,这三大业务参考上图,年无不增长强劲;外面第二圈,就是如骨科、心律管理、微创机器人、微创电生理这类,不少渠道可以复用(园内渠道几乎一致)甚至有些技术也可以进行复用;第三圈就是如康复、医美等,同公司的核心业务支架类咋一眼看上去离得很远,但依然是围绕患者的医疗需求布局的业务,并且也会同其他业务产生或多或少的交集,比如骨科同康复其实就是孪生关系。

最后

是的,微创年交出来的成绩单一眼看上去并不好看,曾经的支柱业务冠脉支架被集采打爆,利润薄得可怜,从年的1亿多美元陡降至的多万,第二大业务骨科也受集采影响,营收几乎没涨,利润还是负的。

目前公司手上最重要的几大业务线中,仅有心血管介入、心脉医疗、神经介入盈利,全年集团整体亏损2.76亿美元,比亏得还要严重。

但笔者也说过,企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虽然骨科、冠脉支架因为集采被打爆,但我们也要看到,公司凭这两项业务借助敲开了很医院大门,甚至也或主动或被动的加快了出海进程,这些渠道将来都是可以给其他业务派上用场的。

此外,医疗器械的套路就是,迭代式创新,老产品被打爆不碍事,过不了多久就能出现新的迭代式产品,不好意思,新产品不属于集采范畴,并且,公司体内企业与企业间很多联系甚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复利效果。

截止年公司账上拥有现金及其等价物近18亿美金,有钱、有渠道、有技术,有一大堆潜力项目,其实真不用太担心,大家虽然看公司这两年一年比一年亏的多,但现金储备不仅没变少反而还变多了.....

后面公司还可以通过分拆其他子公司融资进一步拿钱,这大把的资金支撑公司集团全面盈利并走上正轨,讲真一点都不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