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疗机械 >> 医疗机械前景 >> 政策扶持的国产医疗设备是否有春天
前言:市场对于医疗领域的政府采购政策存在一定偏见,迈瑞年单日大跌17%就是见证。但国家对于国产医疗设备到底是什么态度,除了大家认为的“万物集采”是否还有支持政策,我们看看作为医疗政策急先锋的安徽,最近出台的医疗设备采购政策。
一、迈瑞大跌17%的背后
年8月20日,是迈瑞投资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日子。作为医药行业最大市值的白马,单日下跌17%,比今天宁德时代开盘下跌13%更狠。即使经历了这轮大熊市,迈瑞还没有创出低于那天的新低。
归结原因,直接压垮骆驼的稻草是安徽IVD发光集采(有机会我们开单章说IVD集采),以及在这之前安徽和深圳都发布了大型医疗设备集采文件,对于迈瑞的监护、超声设备+IVD形成了全面打击,也造成了单日下跌17%的血案。
我们回顾深圳当时政策,并非冠脉支架、仿制药所进行的“带量集中采购”,而是采用综合评分法采购,也并非是首次实施,实际上是//年的第三次。只不过在“万物集采的风声鹤唳之下,市场已经不去深入研究文件,直接用脚投票。
二、不看供需结构、不以价换量的采购都不是“集采“
市场现在看到医疗领域“采购“两个字就如虎色变,但我们看仿制药以及冠脉支架器械的集采,都是偏成熟产品,供给充足,用采购量为饵换取企业降价。
大型医疗设备会不会集采:PET/CT这种价格千万量级的产品,全国一年就卖几十台,咋以价换量,谈不上薄利多销,企业凭啥降价?
血制品会不会集采:行业年供给量多吨,超过千吨的只有天坛、华兰、莱士、泰邦等少数企业。仿制药可以不用天晴的恩替卡韦,毕竟其他批文一大堆。但血制品领域,如果几家巨头不玩了,行业供给不足,缺少凝血八因子这种保命药,血友病患者不得嗷嗷叫?
其实还是足够多的替代者,能够以价换量,才能玩得转带量集采的博弈。
回到医疗设备领域,我们看到开立医疗年报对于集采的看法“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影像设备类的产品,各个厂家产品的配置、参数、性能指标存在差异,各医院科室实际的临床需求也不同,无法作出简单的一致性评价,对实施集采将产生较大障碍“
三、国家政策导向
那么集采影响不大的医疗设备领域,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在哪儿?除了企业自身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其实国家政策一直都是扶持态度,只不过大家对集采新闻看多了,对这种利好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视而不见了!
我们看刚刚年4月底,安徽出台的医疗设备采购文件,明确限制进口医疗设备。无论是财政预算预算还是“自有资金”,想要采购进口产品都需要《政府采购进口产品专家论证意见》,而申请理由只有两点,要么(1)中国境内无法获取,要么(2)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
我们在这里先不谈这样的政策是否公平,但的确是政策性扶持国产医疗设备企业和国产产品。而安徽又是国内医药政策先行者,当年药品招标双信封和IVD化学发光集采都是从安徽开始,未来是否会推广向全国,我们拭目以待。
在安徽这种限制进口的负面清单政策之前,国家已经很早就开启了国产医疗设备的正面清单政策,就是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政策。
年5月,为了支持国产医疗设备发展,那时的卫计委启动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工作。一晃8年过去了,到年4月,已经是第八批。已经遴选的优秀国产医疗涉及到医用成像、呼吸麻醉和急救设备,输血透析类医疗器械,骨科手术器械等各类医疗器械。
我们看到迈瑞在年报中,详细列出了监护、超声、IVD各条产品线的历年上榜产品,按照迈瑞年报的说法“遴选是对入选产品的技术、质量及临床性能等的肯定,体现了入选企业的真实水平,医院进行医疗设备采购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凸显了国家对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扶持力度,将会有力促进国产医疗器械质量、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国产医疗器械蓬勃发展。”
四、国产企业当自强
其实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看到各个产业的扶持政策不少,但最终还是需要企业自身有竞争力。新能源车,国家大幅补贴的时候,很多企业的想法就是怎么套取补贴,而不是制造有竞争力的新款车,反倒是补贴大幅退坡的年,新能源车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在医疗设备的各个领域,早期也是进口产品占主导,但随着迈瑞、联影等一批企业,厚积薄发,技术不断突破,产品迭代升级,与进口产品差距越来越小,依靠更高的性价比和更接地气的售后服务,逐步进口替代。
大型医疗设备领域:之前就是GPS的天下,东软、万东耕耘十几年,但只是拿下了CT和DR各自10亿低端市场,有体制原因也有技术原因。而联影近几年横空出世,高举高打,直接从中高端产品切入,成为与GPS正面较量的国产中坚力量。以CT为例,按照新增销量口径,联影年销售台,行业整体排名第一。在中低端市场中,市占率排名第一,在中高端CT市场中,市占率排名第四。
内窥镜领域:之前国产市场主要是软镜的奥林巴斯、硬镜的卡尔史托斯等全球品牌,也曾有沈大等品牌角逐市场,但基本没有市占率。而如今器械巨头迈瑞、史赛克代工企业海泰新光在硬镜领域蓄势待发,开立、澳华双雄齐战软镜市场。最难进行进口替代的内镜领域,国产势力正在崛起。
五、总结
从投资角度看,国产渗透率不高,但进口替代已经初见端倪,这个时点是国产放量的拐点,也是投资比较好的时点。
我对中国医疗领域的制造业并不悲观,有国家政策支持,产业投资孵化,资本市场助力,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领域的国产品牌挑战进口企业,完成进口替代之路。
医疗器械系列:(1)政策扶持的国产医疗设备是否有春天;(2)华大智造:基因测序领域的国货之光;(3)骨科脊椎集采到来,投资角度如何看器械集采;(4)集采之下,20亿销售额骨科代理商价值归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