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械

投融资讯息一季度56起融资,融资总额超3

发布时间:2022/7/20 14:10:50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778971.html

对于投资人来说,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其实并不太适合工作,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1月末到2月初的春节假期;二是从3月初一直持续到现在且愈发严重的新冠疫情。

按常理来说,投资人应该借此“休息”一下,但实际情况是,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卖力”工作,尤其是在早期医疗项目的投资上。根据动脉橙果局统计,年一季度,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6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35亿元。

图1.年一季度早期医疗融资事件梳理

如果这还不能让你“虎躯一震”,我们可以将数据再横向对比一下。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9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25亿元,这表明今年一季度已基本完成了去年一年的“工作量”。

另外在投资比例上,据统计,年一季度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起融资事件,早期融资占比35%,创历史新高。

虽然渣男会骗人,但数据不会骗人,每一个真实的数据都强烈地反映着当前早期医疗市场的投资热度。那么,早期医疗赛道究竟在“火”什么呢?对此,动脉橙果局总结了五大趋势。

01

趋势一:科学家大跨步“进场”,创业门槛正在升高

“科学家创业”正成为当前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这从很多行业大咖最近的动作就能明显看出,因为他们都在引导科学家如何创业。

图2.年一季度56家早期融资企业创始人背景

事实上这是有必要的。根据动脉橙果局统计,在今年一季度完成早期融资的56家企业中,90%以上的创始人都有科学家背景,并且大都出身于国内或国际一流科研院校。

比如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的近观科技创始人陈昌博士,陈博士本硕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于荷兰语鲁汶大学和imec。

又比如完成超亿元种子轮融资的科镁信联合创始人史家海博士,史博士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再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深造。

再比如完成约万元天使轮融资的希格生科,其创始人团队均来自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

这其实也符合当前医疗领域创业的基本规律。一方面是科研院所近年来大力鼓励科学家创业,并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批科学家走出了实验室。

另一方面是医疗领域正逐步向高科技领域延伸,所以当下的初创企业比过去更需要具备“硬”实力,这也因此对创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事实上,科学家创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真正能成功走出来的是极少数,因为从一个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就是认知上的转变,科学家要有意识去创业;其次是技术上的创新,科研成果一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且具有原始创新性和市场不可替代性。

然后是市场资源的链接,科学家要有市场资源链接渠道,并懂得如何甄别和利用好市场资源;最后是企业管理能力,这其中包括对企业节奏的把控、团队的招聘和管理、核心产品的商业化推进等等。

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当下的科学家来说,他们囿于这样或那样的束缚,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核心能力。

但这也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在今年一季度完成早期融资的56家企业中,不少初创企业都采用了“科学家+职业经理人”的团队管理模式,其中科学家负责技术研究,职业经理人分管企业运营。

这样的“搭配干活”不仅能扫清科学家在创业时的盲点,同时也能将两者的优点最大化,这必然会成为未来趋势。

02

趋势二:投资界限不再清晰,投“早”是共识也是课题

投资人当前正追着科学家跑。

图3.年一季度投资机构早期医疗投资事件数

据统计,在一季度发生的56起早期融资事件中,共有家投资机构参与,主要包括红杉资本、经纬创投、高瓴创投、君联资本、元生创投、鼎晖VGC等知名投资机构。

在这其中,红杉资本和鼎晖VGC最为积极,一季度总共参与5起早期投融资事件,红杉资本投资企业包括士泽生物、扬奇智能、信华生物、昕瑞再生和血霁生物;鼎晖VGC投资企业包括溪砾科技、艾码生物、血霁生物、跃赛生物和爱博医疗。

事实上,投资机构往“早”走是迫不得已的改变。近年来,医疗领域上市企业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以年为例,在98家上市企业中,有31家企业成立时间小于10年,这与以前医疗行业15-20年的上市周期明显大幅压缩。

当上市变得越来越“容易”,相应的,投融资的节奏也在加快。根据动脉橙发布的《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资本报告》显示,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达到创下历史新高的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84%;融资交易数量达到起,同比增长77.57%。

值得一提的是,华迈医疗、梅奥心磁、金仪盛世、医准智能、彩科生物等多家企业都在一年之内完成了2轮甚至是3轮融资,这样的融资速度是远超从前的。

因此,在这样一种“快速匹配”的投资环境下,投资界限将变得不再清晰,以往只专注中后期的投资机构,很难再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从中间切入,只能将目光聚焦到早期项目,从“0”开始培养。

但对于投资人来说,“往早走”并不容易,与科学家创业一样,也存在诸多难点。

首先是如何精准触摸到科学家资源。科研院校相对封闭,如果没有“桥梁”,投资人很难从中介入。

其次是如何甄别科学家项目。不同于中后期投资,面对的都是相对成熟且经过市场验证的项目,早期医疗项目不可控性强,因此评判的维度更多也更加复杂,这需要投资人具备更多元化的项目筛选和审核能力。

然后是如何与科学家有效沟通。就像大多数科学家不懂得和投资人交流一样,投资人往往也缺乏与科学家有效沟通的能力,这其实不是在于投资人的专业性,更多的还是在于投资人的认知转变,因为当前的科学家可能并不想要“被牵着走”,更希望的是能够和投资人产生一种对项目本身的协同。

最后是如何为初创项目提供投后服务。对于早期项目来说,资金可能不是唯一重要的,更重要的反倒是,投资机构能否给予他们所需的市场资源,比如团队搭建、产品研发、商业转化等等,这比单纯的“钱”要来得更有价值。

03

趋势三:硬科技是主流,好的早期项目永远与临床需求“捆绑”

无论市场怎样变化,那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永远都会被“优先选择”。

图4.年一季度各领域早期融资数量

据统计,在今年一季度完成早期融资的56家企业中,“硬科技”企业一共有44家,占比78.6%,其中生物医药类企业35家,医疗器械类企业9家。

再做进一步分析,在这44家企业中,70%以上都聚焦于肿瘤治疗、疫情检测等当前处于重度需求的医疗细分领域。

以在今年1月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的莱芒生物为例,这是一家基于免疫代谢重编程+人工智能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商,其产品管线对解决实体肿瘤临床治疗有突破性意义。

除此之外,希格生科、济因生物、科金生物等初创企业也都将重心聚焦于癌症治疗。

初创企业之所以要去“啃”这些硬骨头,是因为当前我国医疗领域已经跨过了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以“国产替代”为主旋律的创业时代,低垂的“苹果”已经摘得差不多了,未来更多的机会必定是留给那些,真正具有原始创新技术且能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型企业。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在当前的医疗健康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基本上都已走出了头部企业,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初创企业若想要分到一杯羹,就必须得拥有能打破行业垄断或者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性技术,且这项技术是能真正解决临床需求的,而且还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位资深投资人告诉动脉橙果局,“投早”其实并不在于创始人,更多的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0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