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疗机械 >> 医疗机械市场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系列调研之六高端医疗
中国日报网12月20日电(曹静)改革开放后,医院里进口医疗设备多了起来,价格都十分昂贵,比如一台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CT)费用约60-70万美元。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被业界称为”GPS”的通用(GE)、飞利浦(Philips)和西门子(Siemens)等跨国公司长期垄断,因为价格高昂,医院依赖于国外二手医疗设备。据《经济日报》报道,年我国CT机总装量约台,其中二手CT约占48%。高端进口医疗设备昂贵,基层买不起,百姓用不起,医疗水平和患者健康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要降低成本,就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
为什么不造属于中国自己的CT?“我们不比别人差什么。”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江根苗说。年,在江根苗等人的带领下,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身CT机CT-C研发成功,并于年在东软下线。
江根苗和第一台国产全身CT机
12月6日,记者跟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来到位于辽宁沈阳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了解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与互联网医疗发展。
国产化替代提上日程,海外“攻城”有底气
为了提高国产医疗设备的核心竞争力,自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有关医疗器械发展的扶持政策。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
只有当国产品质与进口相当时,医疗设备才能实现国产化替代,政府呼吁国产化替代说明国产医疗设备的技术和品质得到国家层面认可。有了政策支持,医疗设备产业将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医疗设备应用场景特殊,不仅涉及产业发展,更涉及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解决。然而,医疗器械涉及医药、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是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我们当时没有任何基础,图纸技术资料、人才及供应链资源都是缺乏的。”江根苗回忆当年起步做整机CT研发的情景时说,“国外厂商来中国只是为了卖设备,既不会把核心技术分享给我们,也不会对购买使用CT设备的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培训。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通过一点一点摸索研究,逐步掌握CT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
江根苗说,从年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成立开始,团队花了8、9年时间闷头搞研发,没想过盈利问题。直到年,中心并入东软集团进行项目孵化并成立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后,我国自主研发的CT机才进入产业化发展道路。国产CT研发成功后,迫使进口产品整体降价20-30%,售后服务价格下降50%,我国也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
经过多年积累,到“十二五”期间(-年),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比例大幅提高,核心部件欠缺的瓶颈逐步打破。就东软而言,核心部件已经实现自主研发,并形成产业。具备国产化能力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应对对高端进口医疗设备的依赖,破除对国产设备的“不相信、不认可”。年国家卫计委启动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工作,公布了首批95个优秀国产医疗设备名单,医院率先开启了推广使用国产设备的大门。到年,10万余台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价值3.8亿元的创新医疗器械配置到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覆盖人群达到万,有力促进了国产医疗器械的应用普及和国产品的市场培育。
发展到今天,东软医疗产品不仅服务国内市场,还售往美国、乌克兰、越南、秘鲁等国,CT出口量连续三年位居前列。江根苗说东软医疗“要把酒做香,把巷子做短”,靠的是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
“中国品牌能在国际上赢得信任,不是靠别的,就是靠品质。中国企业一定要向全球输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江根苗说。
攻关尖端前沿关键技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飞速发展,国内不少领军医疗和互联网企业开始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希望将互联网等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发展,解决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看病就医难等医疗痛点。
研发出我国第一台CT机的东软医疗,借助硬件产业布局优势,今年推出了基于医疗设备和大数据的医疗平台MDaaS(全称MedicalDevicesDataasaService,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将设备与数据融合,为医院提供临床解决方案,医院运营。
MDaaS如何解决医疗资源供求不平衡问题?以脑卒中的临床解决方案为例,东软医疗首席执行官武少杰说,很多基层医生还不具备制定溶栓取栓治疗方案的能力,医院可将患者影像上传到平台上,通过智能分析和专家判断,在数分钟内获得精准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使基层医医院的诊疗水平。
“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用来进一步优化算法,巩固平台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使MDaaS更加强大。”武少杰说。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现建设能实现医学影像无障碍传输和诊断,推动医疗诊疗信息共享,实现医院与优质医疗资源链接,“医院更大,小医院更强”。随着技术的完善,加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成为可能。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年我国已有22个省份建立起省级远程医疗平台,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了所有的地级市和多个县。
“十二五”规划确立建设40到50个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目标,提升市场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解决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中的性价比问题。“十三五”(-年)则把重点放在创新,要求临床规范、诊疗路径、收费标准、医保政策全部打通,让创新落地,最终惠及百姓。有人认为,“十二五”解决的是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替代,“十三五”则是引领国际前沿技术、加快培育颠覆性创新技术。
“像东软医疗这样同时拥有硬件和软件优势的企业,任务就是做成中国品牌,为本国人民健康服务。”江根苗说。
(编辑:涂恬李海鹏)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