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械

集采阴影下,医疗器械的机会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2/5/17 19:18:44   
投顾有话说上周末有百家机构调研九安医疗,历史上来看,凡是什么千人大会、万人调研,基本都是情绪的高峰。

1月18日九安医疗的跌停,带动新冠检测、医疗器械板块跌幅居前,有股民戏称“最高价格88.88,九安医疗的神话和你说”拜拜,再见老乡。”

抛开新冠疫情这种几十年未有的事件驱动来看医疗器械,助力其成长的内核是什么?行业掣肘又是什么?

01创新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TITTLES

先来看看医疗器械的各细分领域:

医疗器械不同的细分领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底层技术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但纵观海外优秀的医疗器械公司标的,他们要么是平台型公司要么是创新技术公司。

不能否认疫情中跑出来太多牛股。回顾看逻辑很简单,几乎都是需求增长?→短期业绩爆发。

1)年疫情初始,大家对病毒一无所知,是防护的一年。市场先炒了喷绒布,消毒液,口罩,手套等。

2)年疫情中继,市场认为疫苗能打败新冠。是疫苗的一年。市场炒了疫苗瓶,检测试疫苗、疫苗设备等。

3)年是特效药的一年,设备,中间体,原料药等。

后视镜看,即使不是成长模式,也不影响公司赚到钱。但是股票买的是未来,短期爆发出来的利益也只能是短期的投机机会。至少这两年咱们看下来1和2环节是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因此长期来看医药器械公司更看重产品力,创新力,是否能基于临床需求进行创新。即便是龙头公司也要建立在有新产品的基础上,才能推动估值的提升。

02器材也无法免疫集采TITTLES二、燃料电池中游:燃料电池电堆

集采就像组织一场团购,能够有效地扩大销量。那为什么市场闻集采色变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未来胰岛素需要集采,市面上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在短期内基本上是恒定的,假设一共人。

原来药企也可以从个病人中赚取元利润,但是在集采政策后,要求药企利润要下降,同样还是个病人,但是一共只能赚20元利润了。

正是由于毛利率大幅折损,全行业总体利润大幅下降,所以对于药企肯定是利空。

而且原来全行业元的利润,可能有10家企业瓜分。现在全行业只有20元的利润,还需要药企招标,只有中标的2家企业才能参与分钱,没中标的企业可能就直接被淘汰了。

这个对整个医药行业和部分药企都是利空。

但是最开始人们没有预料到集采的风能挂向器材。

随着医保局定调“应采尽采”,比如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低的心脏起搏器,消费属性无医保支付的多焦点晶体,口腔正畸托槽,单价较低的输液器、喉置等都纳入集采,耗材类产品都有可能集采。

医院采购的固定资产、不属于医保局直接付费,暂时不会受集采影响,IVD产品介于设备和耗材业务属性之间,有地方试点过血糖试纸和生化试剂的集采,但没有省级大规模集采预期,医保局可以通过调整服务价格解决医保支付问题。这两个方向是医疗器械中较为安全的避风港,而在一轮惨烈的下杀之后,市场已经充分意识到集采是概率事件,没有绝对的政策免疫。

03集采绞杀的是肥的流油的中间环节TITTLES

年三月,人民日报刊文:医药集采的初衷及使命是什么?引发人们深思。

集采的初衷是什么?是让良币驱逐劣币,是让百姓用上好药,而不是让劣币驱逐良币,更不是让老百姓无好药可用。

集采想要做的是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收入、剿灭灰色地带,让出厂价更贴近于终端价,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杀的是肥的流油的中间环节,而药企本身不该成为绞杀的对象。

虽然医药集采压缩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但到头来真正受益的其实是国内这批最优质的医药公司。因为医药集采最终将使他们扩份额、肯进步且有钱赚。

去年8月集采在A股挂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创新器械龙头当天跌了17%。

而一周之后集采正式开始,没有想到又迎来了神转折,全球龙头罗式直接硬刚不肯降价,没有参与集采,国产龙头参与了,国产大概有20-25%限价,入围价并没有低于原来的出厂价,只是把渠道利润挤掉,所以对于公司来说利润率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海外公司的退出,可以有机会获得更多份额,加速了国产替代。

随后公司的股价就修复了回去,还不断走高。

产品格局好(技术门槛高,临床不可替代性)、份额提升机会大(国产化率低),有创新能力和产品线的公司,有能力对冲集采风险。

04最后TITTLES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医疗器械行业在疫情爆发下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尽管年受到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值耗材集采政策影响,但政策落地之后投资机会也会出现。

投资者热情仍然不减,充分说明带量采购政策短期内对企业的利润造成冲击,但长远来看是对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