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疗机械 >> 医疗机械市场 >> 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来了清华人在逆行
年的春天,疫情告急,所有的人停下出行的脚步,却有一群人逆风而行。
他们穿上白衣,就像一束火焰,点燃自己,照亮人间的希望。
他们是这个春天最美丽的身影,也是所有清华人的牵挂。
“医生救人,工程师提供装备,医工结合力量大!”
2月2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郑钢铁在他的朋友圈里掷地有声地写道。
行胜于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月24日,由他作为技术负责人的第二台多功能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医院。
从1月25日大年初一项目启动,到第16天投入临床试验,再到第30天奔赴抗击疫情一线正式试用,他们“医工结合”发挥多方优势,科研备“战”,创造了“清华速度”!
快,就是责任!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疫情当下,时间就是生命!
“快,就是责任!”
除夕夜,经医院院长、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的多次讨论,郑钢铁了解到前线隔离病房中的医护人员面临高感染风险。
医院讨论项目
身为航天工程方面的教授,郑钢铁和他的团队更善于系统设计和应急处理问题。作为临床医学院的教授,董家鸿对如何对抗疫情和保护医生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机器人的研制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基础。
“或许可以用机器人为医护人员隔离风险,让医护人员的常规检查环节更加安全。”经过讨论,几位老师决定用科学在医护人员与冠状病毒之间筑出一道“高墙”。
于是,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的应急课题应运而生。
根据设想和前线医生的实地反馈,巡诊机器人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测量体温、听诊、超声和咽拭子采样。从而,一位医生可以远程控制多台巡诊机器人,达到节约人力、降低感染风险的目的。
听诊
测量温度
咽拭子操作
想法一经确定,团队便立即展开项目工作,讨论方案、确定方案、组建团队,迅速投入研制工作中。
巡诊机器人早一天投入使用,就可能保护更多的医生与患者,时间不等人!
但是,在机器人开发现场的工程团队成员并不多,航院博士生陈煜、航院硕士生李奇钟、电机系本科生刘寒玉三名同学在现场研究,航院博士生祝世杰在家远程工作,主要负责写控制程序,提供远程支持。
除此之外,清华校友帮助解决测温仪改装成遥控的问题,计算机系师生帮助解决机械手操作软件兼容的问题,机械系老师帮忙解决诊断器械夹具设计加工问题,车辆学院校友帮助解决机器人移动底盘的问题,医生们提供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设计建议要求……远在外地的多位清华人都与现场同学们共同奋斗着,一起并肩战斗。
此外,重要物料的缺失是团队成员们面对的另一个大难题。“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除了机械臂,什么原料都没有,物资非常缺乏。”陈煜说。
疫期工厂停工、物流不便使得之前易得的日常物料变得尤为“珍稀”,为了节省时间,本着能够买的零件就不定制,能够简单化的零件绝不设计复杂的原则,项目组进行了第一版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
现场实验照片
期间,团队与各厂商联系供货事宜,逐步解决了多个困难。学校基础工程训练中心的老师和师傅们也在关键时刻进行了援助,加班加点,改造了机器人底盘车。
“疫情面前,大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特别让人感动,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在多方努力协作下,项目组完成了两台巡诊机器人的制作。
终于,进入前线!
2月12日,第一版巡诊机器人在医院进行了第一次现场测试。综合医生提出的医学专业方面的建议后,改进方向和细节显得更加明晰了。
医院试用,在系馆前留影
五天后,第二版医院进行测试,经过这次2.0版本的测试,团队根据现场实操情况选择调整个别功能,再次优化其他功能。
2月24日,是第三版巡诊机器人测试的日子。而今天,距离提出构想的除夕夜,刚刚过去一个月。
与前两次测试不同,这次测试是在医院医院——与病毒面对面的地方。
团队成员们将巡诊机器人交到了清华临床医学院博士生郭喆手上,郭喆操纵着巡诊医院,走进了防疫前线。身前,人们好奇地围观着这长着机械手臂的机器人,门口横幅上写着“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身后,团队成员们紧张地目送着,又期待着。
针对正在优化测试中的两台设备,项目组计划医院测试的机器人远程进行软件上的优化,并继续进行功能的测试;另一台将结合在地坛测试的经验进行完善,送往武汉一线。
医学研究生和工科研究生讨论设计改进
由于批量生产和实验室科研差异较大,机器人地投产还要经历一个重新设计、产品测评的流程。同时,作为一种医疗器械,还需通过医疗伦理审查、相关部门认证等步骤,目前各个环节都在加急审批,争取尽快落地。
疫情爆发以来,对于医护人员的保护让全社会揪心不已,而巡诊机器人的投产,希望能在此领域作出应有贡献。“我们作为工程师希望看到自己的成果有用武之地,造福他人。”
对于未来,郑钢铁说,“巡诊机器人项目本就是为大规模传染病爆发设计的,平日使用机会不多,但其中许多技术会从中辐射到别的行业,带动整体的技术发展,巡诊机器人其中的技术既可以作为未来的储备,也有可能引发别的技术进步。”
冰冷坚硬的钢铁与绝对理性的科学相结合,在医生的妙手下却让生命的源泉涌流。
后方的逆行者
“居世逢乱离,始辨英雄士”。
“希望自己能作为清华的一员,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特点,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郑钢铁说。
郑钢铁也常告诉学生,做事情前“首先要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这次,他将自己的学生评价为“后方的逆行者”。
团队成员在测试巡诊机器人
团队成员祝世杰虽然在家,但他依然和同学们一起并肩战斗着,而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团结和互相之间的关心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量很大,每个人都有可能累倒,但随时也都可以拿起身边的‘武器’,成为抗‘疫’的战士”。
在联系设备物料的过程中,陈煜表示:“非常感谢各方的援助,之前机器人的底盘遥控车、前端的机械爪都是没有的,紧急联系了几家厂家,对方了解到该项目是为控制疫情作贡献,在严格遵守疫情政策的前提下,提供了最大支持。”
“作为清华教师,我们是职责所在,必须这样做,是正常的,但是我要给我的学生们点赞,他们真的是非常棒。”郑钢铁说,“如果真的说感触,那么我想往远了想,希望垂暮之年面对膝下儿孙,乃至最终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可以骄傲地说我这辈子曾做过这么几件小事,曾为国家、为他人作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才是没有枉费此生。”
文字|百草园里的橘子树阿狸酱高原
视频|刘玲玲
编辑|一水赵姝婧
责编|巫山云一水
部分图文来源|“清华研读间”公号